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康熙帝在上谕中指出:“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指沙俄),较长城更为坚固”;“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是也。”据此归纳康熙帝不修长城的理由,其中不正确的是
A.与蒙古关系密切,足以防备朔方来犯B.国力虚弱,无财力支持
C.长城失去原有的防御功能D.修德安民是守国之本
2 . “上由甬道旁行,谕扈从诸臣皆于门外下马。上行三跪九叩头礼,诣宝城前行三献礼”,这是史书中记载的康熙帝于1684年第一次亲自拜谒明孝陵(朱元璋墓)的场景。据史书记载,康熙六次南巡,五次亲往谒陵,亲笔题词“治隆唐宋”。康熙帝谒陵的主要目的是
A.极力表彰明太祖的文治武功B.进一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C.全面强化封建君主专制统治D.通过文化认同来巩固政治一统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康熙帝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以下史实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平定三藩之乱
②统一台湾
③击溃噶尔丹
④签订《尼布楚条约》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②④③
D.②①④③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材料   康煕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提出台湾去留问题,当时清政府内部有不同声音。……道光年间魏源《圣武记》载:“方郑氏之初平也,廷议以其孤悬海外,易薮贼,欲弃之,专守澎湖。”内阁学士李光地甚至主张:“空其地,任夷人居之,而纳款通贡。即为荷兰有,亦听之。”

康熙皇帝说:“台湾弃取所关甚大……弃而不守,尤为不可。”为慎重起见,谕令福建督抚提镇详议。(1684年)四月十四日,差往福建料理钱粮工部侍郎苏拜会同福建督抚提督疏言:“台湾地方千余里,应设一府三县,设巡道一员分辖……”得到康煕皇帝批准。康熙末年,台湾“北至淡水、鸡笼,南尽砂马矶头,皆欣然乐郊,争趋若骛”。“距今(2019年)四十年,而开垦流移之众,延袤二千余里,糖谷之利甲天下。”

——据李细珠《略论康熙皇帝对台湾的认识及其理台政策的演变》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中台湾“弃守”之争出现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熙帝政治举措的历史作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西方史学界将“始于康熙平三藩的1681年,止于乾隆退位的1795年之间的历史”称为“High Qing”。下列可为这一观点提供的依据是(     
A.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大一统国家进一步巩固
B.中小市镇向边疆拓展,资本主义发展较迅速
C.对外交往空前频繁,中外文化交流渐入佳境
D.学术文化全面繁荣,科技成就领先西方国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下列属于康熙对中华文明所作的贡献有
①削平三藩,巩固统一;统一台湾,开府设县②反击侵略,签订条约
③亲征朔漠,和善蒙古。④兴文重教,编纂典籍;引进西学,学习科技
A.①②B.①②③④
C.①②③D.②③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以下是康熙帝为纪念耶稣基督被钉死在十架上所写的七言律诗,名曰《基督死》。这表明
基督死
功成十架血成溪,百丈恩流分自西。
身列四衙半夜路,徒方三背两番鸡。
五千鞭赵寸肤裂,六尺悬垂二盗齐。
惨恸八垓惊九品,七言一毕万灵啼。

A.康熙帝力图推广基督教B.西学东渐已成为社会潮流
C.康熙帝对基督教文化有所了解D.康熙帝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康熙皇帝曾说:“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
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这表明他主张
A.民族团结平等B.兵农合一C.强化中央集权D.民为邦本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某校高二年级将举办“杰出历史人物”图片展。小张找到“康熙大帝”像,他在康熙的主要事迹栏上写下了“少年果敢,制服权臣;当机立断,平定三藩;一鼓作气,消除割据;除恶务尽,平定叛乱”,但他觉得还不能全面展现康熙帝的功绩。你认为下列主要活动可以作为图片展补充的是
A.修筑驰道,巩固统一B.羁縻府州,形成制度
C.抗击沙俄,维护主权D.设台湾省,加强控制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