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9 道试题
1 . 康熙时期,我国民族关系的主要特点是
A.西方殖民者联合挑起民族矛盾支持分裂叛乱活动
B.中央开始设置专门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
C.通过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加强边疆地区的管辖
D.维护祖国统一与反对外来侵略相结合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2 . 康熙南巡时亲赴曲阜,在隆重盛大的祭孔典礼后,听孔子后裔孔尚任讲儒家经典,嗣后又破格授予其国子监博士。这些举动表明康熙
①崇尚儒家文化 ②着力提升满族文化
③延揽汉族文士 ④努力缓和民族矛盾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2019-01-30更新 | 1679次组卷 | 20卷引用: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浙江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中俄《尼布楚条约》中说,“凡岭南一带土地及流入黑龙江大小诸川,应归中国管辖;其岭北一带土地及川流,应归俄国管辖”。对条约中的“中国”,理解正确的是( )
①这里的中国指中原地区 ②清朝第一次使用了“中国”国号
③清政府对外不再使用“大清”的朝号 ④表明清朝行使和维护的是中国的主权
A.①②③B.①③C.②④D.③④
2019-01-30更新 | 549次组卷 | 16卷引用:2010年浙江慈溪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4 . 17世纪末,康熙帝面临的维护国家统一的问题有
①地方叛乱 ②台湾割据 ③西藏独立   ④外来侵略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西方史学界将“始于康熙平三藩的1681年,止于乾隆退位的1795年之间的历史”称为“High Qing”。下列可为这一观点提供的依据是(     
A.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大一统国家进一步巩固
B.中小市镇向边疆拓展,资本主义发展较迅速
C.对外交往空前频繁,中外文化交流渐入佳境
D.学术文化全面繁荣,科技成就领先西方国家
6 . 康熙时期,理藩院参与了多伦会盟等一系列军政大事,会盟后,还派官员去山西等地准备耒耜,助喀尔喀蒙古种植农作物。在和噶尔丹交战过程中,理藩院大臣亲率漠南蒙古兵。对平叛官兵的奖赏,理藩院也要提出意见供康熙参考。当时,对俄事务“一并置于理藩院的管理之下”。据此可知
①理藩院取代军机处成为了中枢机构
②理藩院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与中原的交流
③理藩院的职能近似于唐代的鸿胪寺
④理藩院是康熙缓和满汉矛盾政策的执行者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8 . 康熙帝在清军进入台湾后,设置台湾府。这一举动
①加强了台湾同内地的联系
②有利于巩固东南海防
③加快了台湾开发的步伐
④清除了荷兰的殖民势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康熙时期盛世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康熙个人的出色素质
B.政治清明国家统一
C.实行开明的内外政策
D.生产关系调整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尼布楚条约》用“中国”指称清朝疆域,表明清朝行使和维护的是中国主权,但康熙帝也强调:“我满洲姓人,应遵满洲之道。以己之迂效法汉人,复为汉人所笑骂,自食其果。”以上信息不能说明
A.康熙帝打破了“汉人中心论”
B.康熙帝重视确立自身的正统性
C.康熙帝排斥和拒绝汉族文化
D.《尼布楚条约》里的“中国”具有近代主权国家的含义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