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1 . 康熙王朝
情景一:主题——康熙帝与中西文化

1674年,康熙命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铸造便于携带的轻巧大炮,他亲临卢沟桥炮场检验,赞扬“西洋炮甚利,且轻便易运。”所造350门炮在平定三藩之乱中大显神威。为嘉奖南怀仁,康熙封他工部侍郎。但是据史料记载,康熙帝的统治政策中也有推崇孔孟之道、程朱理学,重新提倡八股文,允许妇女缠足等内容。


情景二:主题——______

康熙帝在不同时期写的两首诗

中秋日闻海上捷音
万里扶桑早挂弓,
水犀军指岛门空。
来庭岂为修文德,
柔远初非黩武功。
……
海隅久念苍生困,
耕凿从今九壤同。
瀚海
四月天山路,
今朝翰海行。
积沙流绝塞,
落日度连营。
……
敢云黄屋重,
辛苦事亲征。

问题:
(1)根据情景一,你能从材料中汲取哪些重要的历史信息?
(2)情景二的诗词分别涉及哪些历史事件?
(3)参照情景一主题,为情景二拟定一个主题。(字数不超过10个)
(4)综合情景一、二,从中华民族发展史的角度,对康熙帝的贡献作简要评述。
2022-11-21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康熙帝从自己的见闻与立场出发,以异于当时士大夫的标准,构建出明朝君臣两类截然不同的政治形象:开创者的英名和末世君臣的无能与自私。康熙对明太祖褒扬有加,六次南巡中有五次亲奠其陵,并作祭文:“维帝天锡勇智,奋起布衣,统一寰区……鸿谟伟烈,前代莫伦。”且毫不讳言,以其所创制度为自己施政的重要蓝本。相形之下,康熙眼中的明末诸帝则完全是另外一副形象,怠惰、奢靡、庸懦是他们共同的特征。明朝君主这两类截然不同的形象清晰地显示出康熙在评论明朝政治得失时所采用的颂扬与批判的双重话语。将其置于清初这一特殊的政治环境中考虑,我们不难体会到它所包含的意蕴。推崇明初诸帝,既是康熙尊重汉人礼仪秩序的最好表达,也是在向汉人宣示大清是继明朝之后的唯一正统;而对明末皇帝的批判则无异于向汉人指明明朝的亡国是咎由自取的结果。康熙这一评价及其意图对有清一代的政治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实为明清易代中至为重要的环节。

——摘编自刘志刚《康熙帝对明朝君臣的评论及其政治影响》


(1)据材料,指出康熙帝对明太祖和明末诸帝的评价有何不同,分析康熙帝做此评价的意图。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人物评价的因素。
2022-05-27更新 | 311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常州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康熙帝颁赐御书一览表(部分)

编号时间康熙帝的御赐书法活动
康熙一十七年(1678赠王渔洋(入值南书房)石刻“清慎勤”三个大字,意为清正廉洁,慎行笃思,勤勉为政
康熙二十三年(1684东巡曲阜,拜谒孔庙,赐匾“万世师表”
康熙二十五年(1686御书“学达性天”四字匾额,颁发宋儒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祠堂及白鹿洞书院
康熙三十四年(1695因其“遭遇耿逆之变,守节尽忠”,御书“忠贞炳日”匾额,悬挂于范承谟专祠
康熙四十二年(1703御书《督抚箴》(督抚的戒规)一篇,赐巡抚李光地

——摘自常建华《康熙南巡中的书法活动》


请回答
(1)依据材料,对康熙帝颁赐御书的对象进行分类。
(2)简析康熙帝颁赐御书的目的。
2022-03-22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80年,福建官员杨捷等人为缓解百姓生活压力、防止敌对情绪再次高涨,上琉请求开海贸易,同年,金门、厦门、铜山、海坛四岛率先开海,之后整个海禁政策随之松动。1683年,郑氏反清力量覆灭,1684年清政府正式废除海禁政策,大量中国商船出海贸易,海外商船也纷纷来华,刺激了国内经济的增长,中外交往也随之增多,清朝国力进一步提高。

材料二   1684年海禁政策废除后,众多沿海华人到东南亚的吕宋、马六甲等地进行贸易,并逐渐定居于此,这些海外华人中包括部分明末反清移民和从台湾出逃的郑氏后人。康熙帝在得知这一情况后,逐步禁止内地人民前往南洋。1717南洋禁海令出台,禁止沿海地区的人民前往东南亚、南亚等南洋海域进行贸易。

——以上均摘编自王玉婷《康熙年间的海禁政策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熙帝废除海禁政策的背景和影响。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康熙帝时期海外政策变化的认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郑成功去世后,郑经袭承王位,他声称:“台湾远在海外,非中国版图”,背叛了其父的立场。清政府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与郑经进行了多次谈判,并作出过重大的让步,但郑经在其要求得到满足后,却一再横生枝节,制造新的障碍。郑经倒行逆施,参加了三藩之乱,给两岸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致其众叛亲离。康熙亲政前后,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缓和民族矛盾的措施,对台湾采取招抚政策,善待郑氏归诚者。施琅向康熙密陈攻台方略,分析攻台的重要性,从选将、练兵、筹饷、制器、造船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办法,又从守土、赋税、边防、后患等方面深入分析,得到皇帝的赞赏。郑经去逝后,台湾内部纷争不断,加之干旱等原因,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平定三藩之乱后,大陆社会安定繁荣,康熙帝得知郑经病逝的消息,即命施琅为水师提督,姚启圣督运粮饷,武力攻台。膨湖之战后,军前议和,郑克塽投降。台湾解放后,清廷大臣对台湾的弃留,有明显的分歧,关键时刻,康熙帝一锤定音:“台湾弃留,所关甚大,弃而不守,尤为不可”,于是,清政府在台湾设一府三县,归福建管辖,结束了台湾长期孤悬海外的局面。

——摘编自王政尧《简论清初收复台湾》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概括康熙帝决定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熙帝解放台湾的影响。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674年,康熙命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铸造便于携带的轻巧大炮,他亲临卢沟桥炮场检验,赞扬“西洋炮甚利,且轻便易运”。所造350门炮在平定三藩之乱中大显神威。为嘉奖南怀仁,康熙封他工部侍郎。据史料记载,康熙帝的统治政策中也有推崇孔孟之道、程朱理学,重新提倡八股文,允许妇女缠足等内容。


(1)根据材料,你能从中获取哪些重要的历史信息?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华民族发展史的角度,对康熙帝的贡献作简要评述。
2021高三上·浙江·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7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文化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乡风。若是者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殁,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敝。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

——引自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康熙帝)曰:治天下自有本原,不专恃险阻。……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服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雍正帝)谕内阁:中国之一统始于秦氏,塞外之一统始于元氏,而极盛于我朝。自古中外一家,幅员极广,未有如我朝者也。”“康乾盛世时期,版图在前代王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巩固,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统治管理也取得了突出成就,在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

——摘编自《清实录》、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元元之民”“莫不虚心而仰上”的原因。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角度,阐述“秦并海内”和“大一统”政体建立的意义。
(2)阅读材料二,指出康熙帝实现“边境自固”的核心观点。结合所学,从“幅员”角度概括康雍乾时期统治者的突出贡献。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康熙自幼喜爱数学、化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在八岁登基后仍然投入相当大的精力去认真学习这些知识。他不断引进有科技才能的传教士来华,命传教士采用地圆说绘制了全国地图《皇舆全览图》,此地图在康熙的南征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谕令传教士白晋等人在宫中设置化学实验室,用化学方法试制西药,使中国在医疗中开始了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他还命令传教士汤若望以西法制成了“红衣大炮”,该大炮在雅克萨之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在皇宫中开设有数学、天文、地理、医学、外语、艺术等方面课程,由传教士来讲授。

——摘编自张云筝、田冰《康熙西学中用的思想与实践》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熙主张西学中用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康熙西学中用实践的历史贡献。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统一台湾是康熙帝捍卫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举措。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在三藩之乱即将平定时,康熙帝的注意力便转向台湾。康熙二十年,郑经病死,台湾内乱,郑克块继位。康熙帝认为时机成熟,决策进征台湾。他起用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授以专征之权。施琅景统水师大军进军澎湖与郑军决战,大获全胜。清廷在发动军事进攻的又进行和平招抚,封郑克澳为汉军公,其他将领部属也都分封最用。收复台湾后,有大臣主张“宜迁其人,弃其地”,而施琅则坚持认为“弃之必酿成大祸,留之诚永国边团”,康服帝决定采纳施琅的建议,台湾的行政建制从此与内地划一。这对国家统一、对台湾经济,社会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康熙帝解决台湾问题的有利条件与合理策略。
(2)据材料,简析康熙帝解决台湾问题过程中体现出的政治智慧,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统一台湾的重要意义。
2021-02-13更新 | 285次组卷 | 5卷引用:一轮巩固卷8-【赢在高考·黄金20卷】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模拟卷(江苏专用)
21-22高三上·江苏南通·期末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0 . 康熙帝传统文化功底深厚,但也注重西学。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清朝的建立基于游牧文明征服农耕文明这样一个民族融合模式。汉族人对于满洲所推行的一系列政策,诸如圈地运动、剃发易服等,都表示强烈不合作和反抗。……清王朝若没有足够的文化软实力结束基于民族冲突的动荡时局,那么经济发展、国力强大、民众富足、文化繁荣就无从谈起,其统治也很可能如元朝经过短暂的形式统一之后分崩离析。

——王胜军《论康熙治国与清初文化软实力》

材料二   康熙帝作为统治者,有必要处理好中学与西学的关系,但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的传统和厚重的文化积淀,对康熙帝西学观的影响甚大,决定了康熙帝对待西学的态度,决定了康熙帝虽然心仪西学,但从统治出发,就不能像彼得大帝一样,全面推行西学并变革社会。康熙帝把西学局限于实用的西学观是传统的实用理性和儒家正统思想的具体体现,一方面对于维护封建统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另一方面也限制和阻碍了西学的传播和发展。

——阎大伟《论康熙帝的西学观》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清王朝迫切需要构建“文化软实力”的原因(不得照抄原文)。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熙帝为此采取的措施。
(2)据材料二,指出康熙帝的西学观。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形成的原因。
2021-02-05更新 | 169次组卷 | 3卷引用:一轮巩固卷6-【赢在高考·黄金20卷】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模拟卷(江苏专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