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1 . 康熙帝一生,投入颇多的精力整饬吏治、研究吏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康熙帝毕生亲理朝政,在处理政务中直接了解官员。总督、巡抚等地方重要文武官员离京赴任前陛辞,康熙都留心考察官吏,有针对性地与他们研讨问题,并及时予以指示和纠正。除地方大员外,他还严格考察和整饬在京部院官员。康熙十九年(1680)五月,谕诸臣“大臣为小臣之表率,源清则流洁”,严防官场不良风气上行下效。他认为“吏尤以廉为贵也”,一向注意发现并培养清正廉洁的典型。他发现和表彰的清官于成龙,升任两江总督后,训属吏,剔积弊,“官吏望风改操”。康熙在《廉静论》中指出:“民安而吏称其职矣,吏称其职而天下治矣。”由于长期不懈地整饬吏治,政治局势得以稳定,康熙也就有力量实现他的抱负,建设强盛的大清帝国。

——摘编自孟昭信《康熙评传》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归纳康熙帝考察官吏的举措,概括他的吏治思想。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康熙帝整饬吏治所取得的实效。
2020-07-12更新 | 2222次组卷 | 26卷引用:2020年江苏卷历史高考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2 . 康熙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其在位期间对清朝的不少制度进行了改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八旗制度是清朝特有的政治、军事制度,在清朝的兴起、清军入美和最终统一全国的过程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康熙在位时期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革旗务。八旗弟子长期养尊处优、生活腐化,贫困问题日益严重,到康熙时期有的旗人被迫举债为生。康熙增加了八旗兵丁的粮饷发放,还新编了佐领,令闲散旗人披甲当差,由国家代偿兵丁债务。康熙严禁诸王勒索本旗所属的官员并严禁他们干预地方政务,更改宗宣王公袭爵法,取消原有的宗亲王公袭爵特权,其袭爵与否,由皇帝决定。他严惩迫害百姓的诸玉田庄管理人和奴仆,对于一些依仗主人势力、横行不法的豪奴加以严查,并将旗人和普通百姓合编保甲,部分接受州、县的管辖。康熙组建了“新满洲”,将北方少数民族编入八旗,这支“新满洲”对平三藩、抵御沙俄侵略起了重要作用。康熙在八旗军队序列中增设了虎枪营和火器营,还将八旗军分遣各地,形成了全国统一、完整的驻防体系。

——摘编自王惠敏《康熙大帝全传》


(1)根据材料,概括康熙帝旗务改革的内容。
(2)据材料概括康熙旗务改革的历史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康熙在内政方面的建树。
2020-07-05更新 | 99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南京外国语学校2020届高三第四次模拟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康熙帝认为“民为邦本,必使家给人足,安生乐业,方可称太平之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如果相机徐图,则贼(指台湾郑氏政权)何时可尽灭乎!夫师行既劳,民力亦重困。若能一举而贼速灭,地方速平,则大兵自无野处之苦,而民困亦可苏(同“苏”)矣。

——《康熙起居注》

材料二 近据甘肃巡抚刘斗等合词奏称,莫洛有益地方,兵民数千哀求代题留任。又据西安等处乡约百姓赵琏等称,莫洛、白清额实心实政,老稚感悦,保奏留任等语。朕思简用督抚,原欲其绥辑地方,爱养百姓。今莫洛等……俱著复原官仍留任,以后著意殚心供职,以副朕宽宥任用之意。

——《圣祖仁皇帝(康熙)御制文集》

材料三 强调君主对民的责任与义务是民本思想中最有意义的。康熙皇帝就经常告诫自己:“一事不谨,即贻四海之忧;一时不谨,即贻千百世之患。”他谨慎地履行政务,目的在于使万民无忧、皇权稳定。然而,这种政治责任是建立在君主的道德自觉上的。

——张文英《康熙时期对“舆情”的使用及其研究》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康熙帝解决台湾问题的策略及其目的。
(2)据材料二,归纳康熙帝留任莫洛等官员的理由。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康熙帝的执政理念并作简要评价。
简答题 | 适中(0.65) |
4 . 康熙帝是清朝历史上一个很有政绩和影响的皇帝。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帝王治天下,自由本原,不专恃险阻。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是也。如古北、喜峰口一带,朕节巡阅,概多损坏,今欲修之,兴功劳役,岂能无害百姓。且长城延袤千里,养兵几何,方能分守!……
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坚固。
——《清圣祖实录》卷一五一
材料二 噶尔丹者……自言受达赖封为准噶尔博硕克图汗。三十五年,圣祖亲征噶尔丹,至克鲁伦河。噶尔丹败窜,慰其部下曰:“此行非我意,乃达赖使言南征大吉,是以深入。”
——(民国)柯劭忞等《清史稿》卷五二五《藩部八·西藏》
材料三 大臣皆言藏地险远,不决进兵议。圣祖以西藏屏蔽青海、川、滇,若准夷盗据,将边无宁日。且贼能冲雪缒险而至,何况我军。五十七年,命皇十四子为抚远大将军……于是蒙古憨、王、贝勒、台吉各帅所部兵,或数千、或数百,于五十九年春随大兵扈从达赖喇嘛入藏。
诏加封……第六世达赖喇嘛于九月登座……以拉藏旧臣贝子康济鼐掌前藏,台吉颇罗鼎掌后藏。
——(清)魏源《圣武记》卷五《国朝抚绥西藏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康熙帝的长城观。
(2)据材料二,指出噶尔丹叛乱与部分西藏势力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噶尔丹言论的意图。
(3)对于西藏地区的管理,康熙一改历代的传统做法。据材料三概述其做法的创新之处及历史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清代康熙帝对西方科学很感兴趣且颇有造诣,但并没有引导中国走上近代科学之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末欧洲天主教传教士来华,揭开了中西文化交流史的新篇章。康熙称帝以后,任命南怀仁为钦天监监副,并负责监造天文仪器。他还曾向安多、张诚等学习几何学、代数学和天文学,向白晋、巴多明等学习解剖学。在此期间,传教士们还编译了满文《几何原本》《借根方》《钦定骼体全录》等书。康熙帝晚年亲自组织进行了两项大科学工程。首先是全国范围的地图测绘,定名为《皇舆全览图》,该图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地理图册。第二项大工程是《律历渊源》一百卷的编纂。这是一套包括天文历法、音律学和数学等知识的科学著作。

材料二   通过《律历渊源》的编纂以及《皇舆全览图》的绘制,我们可以一窥其御用科学的本质。观象授时是皇权的象征,关乎皇权的合法性和神圣性,因此倍受重视。必须保证政治上合乎当时的“崇儒重道”的既定国策……钦天监虽然采取了西法,但其任务和工作则依循旧轨,清朝也没有建立任何新的科研机构……《皇舆全觉图》的测绘更多是满足帝王虚荣心的需要,在为欧洲人所周知之后,清廷却当作珍籍秘不示人。……耶稣会士的学术活动必须在皇权的严格监控下进行,他们不予许在汉人和蒙人的衙门内翻译任何科学文献。……康熙帝暮年,由传教士挑起的礼仪之争,最终导致他发布了禁教令。

——摘编自王杨宗《爱好科学的康熙,并没有引导中国走上近代科学之路》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康熙帝重视西方科学的表现。
(2)据材料二概括康熙帝限制科学发展的措施并分析原因。
2020-11-03更新 | 196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淳辉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10月阶段测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古代中国不同朝代的帝王对待儒学的不同态度值得关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及至秦始皇兼天下,燔《诗》《书》,杀术士,六学(注:指儒家六经之学)从此缺矣。陈之王也(注:陈胜称王),鲁诸儒持孔氏礼器往归之。

——【东汉】班固《汉书·儒林传》

材料二   (康熙二十三年)十一月幸曲阜,诣先师庙,行三跪九拜之礼。

——【清】蒋良骐《东华录》十三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秦始皇与康熙对待儒学的态度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上述两种不同的态度对其统治各自带来什么影响?
(2)有观点认为康熙帝对汉族尊奉的孔子像行拜跪之礼,是为了“消除满汉之间的界限”,你是怎么看待这一观点的?
2020-07-17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选修)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康熙帝在位61年,是“康乾盛世”的奠基者,为国家、民族作出了重要贡献。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不到两岁的玄烨还是染上了天花……顺治皇帝遗命,立不足八岁的玄烨继承皇位。清王朝立储的考虑,实际与当时的中国民间观念是相通的,在当时民间甚至有俗语说:“生了孩子只一半,出了天花才算全”。……康熙帝在太医院下专门设痘诊科……康熙十七年,皇太子胤礽出痘,当时正值吴三桂等三藩叛乱的紧要时刻,但康熙帝为护理太子,竟然连续12天没有批阅奏章。……随着种痘法在宫中的成功,康熙帝开始了大规模地推行天花预防工作。“战痘”的成功,开创了清朝的鼎盛时代。

——《看历史:透过细节看中国转变》

材料二   康熙对郑氏及其官兵一直抱着“循于招抚,不事轻剿”的态度,而且多次遣使去台湾同郑经谈判议和,郑经却欲继续割据自立,要求“按朝鲜事例,不削发,称臣纳贡”,结果谈判不能进行下去。康熙认为台湾皆闽人,不能和其他地区相比,坚决不允许台湾独立,这显示出康熙在政治上的高瞻远瞩。

——《雄才大略的康熙帝》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康熙帝面临哪些危机?结合所学,康熙帝采取了什么态度及方法?
(2)材料二中康熙帝希望怎样解决台湾问题(不得摘抄原文)?康熙帝的“高瞻远瞩”是指什么?有什么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在康熙帝身上可以学到什么?
2020-07-02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师大附中2020届高三6月押题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收复台湾后,康熙帝对东南沿海政策进行了调整。阅读材料:

材料一   “向令开海贸易,谓于闽粤边海民生有益。若此二省民用充阜,财货流通,各省俱有禆益。且出海贸易非贫民所能,富商大贾懋迁有无,薄征其税,不致累民,可充闽粤兵饷,以免腹里省份转输协济之劳。腹里省份钱粮有余,小民又获安养,故令开海贸易。”

——《圣祖仁皇帝实录》(二)卷116,康熙二十三年

材料二   据时人于康熙四十四年四十六年的实地观察,闽粤沿海地区“界外疆场彧彧,禾麦穟穟……一望良畴”,“台湾未平,此皆界外荒区,平后而荒烟野草复为绿畦黄茂,圮墙阤垣复为华堂雕桷”……台湾人口也有较大增长,从康熙二十二年的10万左右,增长到康熙六十年的近30万。

——李细珠《略论康熙皇帝对台湾的认识及其理台政策的演变》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别说明康熙帝对东南沿海地区政策调整的内容及依据。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调整的有利条件。
(2)据材料二,概括海峡两岸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熙帝调整理台政策的政治意义。
2020-07-19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测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国家大统一和民族大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贞观三年,太宗派兵十万征讨东突厥,擒拿颉利可汗,东突厥十万余口尽数投降唐室,唐室将降部安置在东起幽州(今北京)西至灵州(今宁夏灵武)的边塞地区,设置州县并任命原东突厥贵族突利、阿史那思摩两人为都督以统理之。此外,东突厥诸酋长“皆拜将军、中郎将,步列朝廷,五品以上百余人”。

——摘编自王义康《唐代册封与授受四夷官爵试探》

材料二   康熙皇帝,在清代诸帝中,是一个最喜欢研究学问的人。他非常善于学习和创新,尊重汉族文化传统。凡儒家经典,程、朱著作,乃至历代史书,无不研习……一心想以古先圣贤及其学术来作厚风俗,正人心的工具。所用大臣多理学家,且都有卓特之行,扬名于一时。

——周谷城《中国通史》

材料三   历史上每一次民族对峙、国家分裂之后,最终的结局仍是民族大融合与新的空前大统一国家的出现。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保持发展上的连续性,为世界上所仅见,就在于文化认同与国家统一相辅相成。可以说国家统一的理念是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胎记,是人们普遍的价值取向与理性追求。

——摘编自《瞭望新闻周刊》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对东突厥民族政策的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康熙帝尊重汉族文化传统的主要举措。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举措的作用。
(3)据材料三,分析中国大统一主流形成的内在因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康熙在清初这个民族冲突、社会失序的特殊时代,从儒家文化的传统中汲取资源,进行了文化软实力构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清朝的建立基于游牧文明征服农耕文明这样一个民族融合模式。汉族人对于满洲所推行的一系列政策,诸如圈地运动、剃发易服等,都表示强烈不合作和反抗。……清王朝若没有足够的文化软实力结束基于民族冲突的动荡时局,那么经济发展、国力强大、民众富足、文化繁荣就无从谈起,其统治也很可能如元朝经过短暂的形式统一之后分崩离析。

——王胜军《论康熙治国与清初文化软实力》

材料二   康熙对孔孟程朱那一套的迷恋与提倡几乎超过任何汉人皇帝,实在基于对儒家思想中消极面的偏爱,并由此造成了清代窒息改革的沉闷政治局面。

——郭长庚《应当重新评价康熙帝》


请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熙皇帝构建“文化软实力”的特点,并列举具体措施。
(2)根据材料二指出作者所持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历史人物评价的因素。
2020-05-17更新 | 108次组卷 | 3卷引用:2020届江苏省南通市高三第二次模拟(5月) 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