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 道试题
2020·浙江·模拟预测
1 . 中国古代治理边疆的政策折射出古人的天下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历代均重视对边疆的治理。秦将郡县制推行到边疆地区。汉王朝除了设置郡县外,还设立属国管理内徙边疆民族,使其成为汉王朝边疆防御的重要力量。唐朝追求“治安中国,而四夷自服”,实行开明的治边政策。另外,为维护边疆地区的安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元朝通过设立行省实现了对边疆地区广泛而直接的管理,清王朝从中外一体(内地与边疆为一个整体)的认识出发,以积极态度治理边疆各民族,使其起到“屏藩”、“拱卫”作用。在实际运作中,突出改革行政体制,如中央设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地方则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统治体制。

——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材料二:早在初建布达拉宫时,松赞干布就曾招请许多汉族工匠到拉萨献技,使吐蕃建筑受到了汉民族的一定影响。五世达赖重修布达拉宫时,清朝康熙皇帝还特派了114名汉族工匠前往拉萨协同修建。在藏汉等各族工人齐心协作下,布达拉宫得以顺利完成。布达拉宫的许多殿堂都采用了中原汉式传统的建筑方法,同时又按照藏族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宗教精神,在某些地方进行了创造性的加工。

——郭卫平《从布达拉宫看西藏地方与祖国的关系》

材料三:天下观是古代中国人所特有的一种政治哲学和文化地理观念。在这种天下模式中,中国无疑占据着绝对主体地位。除具有“中国即世界”的地理特征之外,还浸透着古代中国人由衷的文化优越感和华夏中心主义意识。唐代李淳风《乙已占》称:“华夏者,道德、礼乐忠信之秀气也,故圣人处焉,君子生焉。彼四夷者……莫不航海梯山,远方致贡,人畜纳首,殊类宅心,以此而言,四夷宗中国之验也。”孔子曰:‘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邱靖嘉《“普天之下”:传统天文分野说中的世界图景与政治涵义》


(1) 根据材料一 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治理边疆政策的特点和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布达拉宫的建筑风格,并分析这一风格形成的原因。
(3) 阅读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有两点认识可供选择讨论:①中国古代的天下观侧重于疆域空间,试从开疆拓土的角度,分析总结从秦始皇、唐太宗和康熙帝,巩固国家多元一体格局的实践。②中国古代的天下观侧重于思想文明,试分析儒家天下观的演变与新见。
2020-09-10更新 | 211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名校联盟2020届高三《新高考创新卷》选考历史试题(二)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康熙帝认为“民为邦本,必使家给人足,安生乐业,方可称太平之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如果相机徐图,则贼(指台湾郑氏政权)何时可尽灭乎!夫师行既劳,民力亦重困。若能一举而贼速灭,地方速平,则大兵自无野处之苦,而民困亦可苏(同“苏”)矣。

——《康熙起居注》

材料二 近据甘肃巡抚刘斗等合词奏称,莫洛有益地方,兵民数千哀求代题留任。又据西安等处乡约百姓赵琏等称,莫洛、白清额实心实政,老稚感悦,保奏留任等语。朕思简用督抚,原欲其绥辑地方,爱养百姓。今莫洛等……俱著复原官仍留任,以后著意殚心供职,以副朕宽宥任用之意。

——《圣祖仁皇帝(康熙)御制文集》

材料三 强调君主对民的责任与义务是民本思想中最有意义的。康熙皇帝就经常告诫自己:“一事不谨,即贻四海之忧;一时不谨,即贻千百世之患。”他谨慎地履行政务,目的在于使万民无忧、皇权稳定。然而,这种政治责任是建立在君主的道德自觉上的。

——张文英《康熙时期对“舆情”的使用及其研究》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康熙帝解决台湾问题的策略及其目的。
(2)据材料二,归纳康熙帝留任莫洛等官员的理由。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康熙帝的执政理念并作简要评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康熙帝在上谕中指出:“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指沙俄),较长城更为坚固”;“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是也。”据此归纳康熙帝不修长城的理由,其中不正确的是
A.与蒙古关系密切,足以防备朔方来犯B.国力虚弱,无财力支持
C.长城失去原有的防御功能D.修德安民是守国之本
4 . 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捍卫国家主权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故中国之教,得孔子后而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自秦以来,垂二千年,虽百王代兴,时有改革,然观其大义,不甚悬殊。譬如建屋,孔子奠其基,秦、汉君营其室。

——夏曾佑《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的主要依据。

材料二   太宗曰:“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视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乱。……突厥贫弱,吾收而养之,计其感恩,入于骨髓,岂肯为患!”

——《贞观政要》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所持的理念,并说明唐太宗处理与突厥族关系时所采取的措施。

材料三   康熙帝指出:“乱则声讨,治则抚绥(安抚)”,“仰凭天道,俯惬人情,以万不得已而用兵”“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专恃险阻”,“如台湾一平……地方益广,岁赋可增,民生得宁,边疆永安”,“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盛治之世,余一余三。盖仓廪足而礼教兴,水旱乃可无虞。比闻小民不知积蓄,一逢歉岁,率致流移。夫兴俭化民,食时用礼,惟良有司是赖。”

——据《清圣祖实录》《明清史料汇编》等整理


(3)根据材料三,提炼康熙帝的治国理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康熙帝为实现“边疆永安”而做出的努力
2020-11-25更新 | 101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康熙元年(1662年)始.清廷内部开始注意台湾问题。1681年.郑经(郑成功之子)病逝。康熙帝得到消息.立即决策用兵收复台湾.康熙说:"同心合志.将绿旗舟师分领前进.务期剿抚并用.底定海疆.毋误事机"。1683年.清军取得澎湖之战的全面胜利。尔后.康熙帝又及时向台湾郑氏集团阐述了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案。当年八月.清军在海不扬波.兵不血刃的情况下顺利抵台.实现了统一台湾的大业。

——整理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材料二   清廷尽管攻取了台湾.但在台湾问题的处理上朝野之间意见分歧。施琅力排众议.主张坚守台湾。他认为台湾是"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而且"野沃土膏.物产利溥"。特别是他很有远见地意识到若弃而不守.西方殖民主义者必利用台湾.遗患后世。施琅恳切陈辞.阐述利害.康熙帝始决定坚守台湾。

——据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朝能够统一台湾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康熙帝决定坚守台湾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熙帝统一台湾后采取的重大举措。
2020-11-21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在中国历史上,涌现出一大批著名政治家,其中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以卓越的领袖才能和超人的胆略智慧,创造出不同的业绩,分别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尤其在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方面都采取了有力的措施。下面的不同评价是对这三位政治家巩固统一措施特色的浓缩概括。
A.民族政策,开明灵活。
B.反抗侵略,维护主权。
C.创立新制,缔造统一。
请在下面表格中的人物后面写出与他们相符的代号,并列举相关史实。
古代政治家评价序号选择该序号的理由

秦始皇
(1)


唐太宗
(2)

清康熙帝
(3)

2021-01-29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普通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处理当时国际关系的宗旨是“天下和为一家”。唐朝政府在六部下设鸿胪寺作为接待各国使者的官方机构。那时与唐朝交往的国家有70多个,来到唐朝的各国使者、商人、教徒、艺人等络绎不绝。佛教盛行,景教、袄教、拜火教也在唐朝得到尊重。唐朝在广州设置了管理对外贸易机构市舶司,并在长安、扬州等地为来华经商的波斯、阿拉伯侨民设有“蕃坊”特区,发展为繁华商业区。中国和以室利佛逝(今苏门答腊)为首东南亚地区、以天竺的南亚地区、以大食为首的阿拉伯地区,通过海上丝绸贸易连接在一起。西域传来的印度、中亚、西亚文明以及通过南海传来的南亚文明,对唐文化的影响既深且远。

——摘编自李庆新《唐代广州贸易与岭南经济社会变迁》

材料二   清朝皇帝针对不同的族群,采取不同的统治策略:他是满人的族长、汉人的皇帝、蒙古的可汗、藏喇嘛教的保护者,在蒙、藏信奉的黄教中,皇帝还具有特殊的宗教地位,被视为文殊菩萨的化身。这一统治秩序从结构上具有某种“贵族联盟”特色:满、蒙、藏贵族结成某种联盟关系,同时吸纳汉族和穆斯林政治精英。皇帝是实行郡县制的中国内地与实行多种多样封建制度的亚洲内陆边疆地区结合在一起的枢纽所在。在内地,皇帝依靠官僚制度进行比较精细的治理,但在亚洲内陆边疆地区,他根本无法建立起系统的官僚制度,而只能借助上层精英来实现“羁縻”。

——章永乐《旧邦新造》第二版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指出清帝国的“统治秩序在结构上”的特色。结合所学,简述康熙对蒙古地区实行“羁縻”的具体措施。
2020-11-27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效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在中国古代,有许多帝王通过一系列的文治武功,成为雄才大略、开拓进取的历史人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锺鏬,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史记·秦始皇本记第六》

材料二   贞观三年,太宗谓吏部尚书杜如晦曰:“比见吏部择人,唯取其言词刀笔;不悉其景行。数年之后,恶迹始彰,虽加刑戮,而百姓已受其弊。如何可获善人?”如晦对曰:“两汉取人,皆行著乡闾,州郡贡之,然后入用,故当时号为多士。今每年选集,向数千人,厚貌饰词,不可知悉,选司但配其阶品而已。铨简之理,实所未精,所以不能得才。”太宗乃将依汉时法令,本州辟召,会功臣等将行世封事,遂止。

——《贞观政要·择官第七》

材料三   上还京……诏曰:“鄂罗斯入我边塞,侵扰鄂伦春、索伦、赫哲、飞牙喀等处人众,盘踞雅克萨四十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始皇为了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了哪些努力?
(2)根据材料二,分析唐太宗选官的标准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了实现优选官员,唐太宗做了哪些努力?
(3)材料三出自民国初年一位史家的记录,请问文中的“上”是哪位皇帝?对于“鄂罗斯”的侵扰,“上”是如何应对的?
9 . 康熙和拿破仑都曾是本国历史上杰出的君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将天下地丁钱粮,自康熙五十年为始,三年之内,全免一周,是率土黎庶(全国老百姓),普被恩泽。除将直隶等八省及山西等六省康熙五十年、五十一年地丁钱粮一概蠲免(免除),历年旧欠钱粮,一并免征外,所有江苏等四省,除漕项外,康熙五十二年应征地亩银……俱著查明全免;历年旧欠银……亦并著免征,计三年之内,总蠲免天下地亩人丁新征、旧欠,共银三千二百六万四千六百九十七两有奇。

——《清圣祖实录》卷二四四

材料二   不容否认,拿破仑以制度创新、秩序和稳定为政策基点的内政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令人赞叹。他知道,法国要“统治全世界”,必须摧毁法国的劲敌英国,他先后实施过三个计划。第一个计划的目的是切断英国通往印度的通道,扼杀英国对东方的贸易。第二个计划是入侵英国本土。第三个计划是企图通过严禁英国商品进入欧洲,窒息英国经济。但相反,对法国却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后果。拿破仑宣称“我就是大革命”,曾对意大利人民说:“法国军队是来为你们打破锁链的”,对远征俄国,他说:“想使俄国摆脱自身的那些缺点”。

——摘编自塔尔列《拿破仑传》等


(1)阅读材料一,请用一句话概括康熙的贡献。请你列举康熙维护国家主权的措施,论证他是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的观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拿破仑在经济和法律上的“制度创新”措施。为实施“第一个计划”和“第三个计划”,拿破仑又采取了哪些举措?你是否赞同拿破仑自称“我就是大革命”的说法,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2020-11-16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余姚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平天下"中,军事扮演的角色,远比在"齐家"和"治国"中更为显著和重要。……虽然这不意味着有了强大军事实力,就能"平天下"。平天下需要多方面的政治文化整合,有关边疆治理;但都必须有军事力量为后盾。

——苏力《大国宪制》

材料二   (康熙)二十三年的首次南巡实为东巡,起因于清朝基本完成国家统一……致祭泰山象征着天命所归,颂清功业,接续了中国历史的大一统之治统,致祭孔子则表明接续了儒家的道统,同时也表明了治统所归。进一步证明清朝统治的政治合法性。

——常建华《国家认同:清史研究的新视角》


(1)结合唐太宗和康熙帝时期对北部边疆治理的具体史实,说明材料一的观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熙帝"致祭孔子"的影响。
2020-11-23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9+1高中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