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4 道试题
1 . 清代从康熙帝开始,官员将奏折密封后可以直接呈给皇帝,皇帝朱批后发回,这样既快又保密。康熙时期只有百余名官员有密奏权,雍正扩展到1200余人。雍正要求在京大臣、各督抚总兵都要密奏,还特许一些低微官吏的密奏权。雍正帝做出这些改变的主要目的是(       )
A.提升官员才干处理繁多的政务B.调动地方各级官员的积极性
C.配合军机处行使中枢机构职能D.皇帝加强对官僚队伍的控制
2023-08-01更新 | 195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明史》于顺治二年开始纂修,朝廷组建修撰人员,由满汉人员共同参与,康熙四年,徐元文为监修,推荐晚明遗老万斯同入史局,才真正开始编撰。直到乾隆四年(1739年)全部刊刻完成,历时九十余年。万斯同,浙江鄞人,师从大学者黄宗羲。康熙十七年招请黄宗羲修史,黄宗羲拒绝,但建议学生万斯同入史局,以“四方身价归明水,一代奸贤托布衣”劝勉。万斯同遂以布衣参编《明史》19年,不受官俸。其间,受到官方《明史》总裁官张玉书等人的延请,修撰不缀。由于当时去前朝未远,加上官修这一方便条件,《明史》能在十分丰富的史料基础上纂修成书。《明史》在选择材料时,凡史实靠不住的,一般弃而不取;有些材料本身没有事实根据,但流传较广的,则姑著其说,而指出其不可信。《明史》多载史料原文,特别是明代奏疏,凡切于当时利弊的,多经采录。《明史》中仪象、推步等都附图说明,可谓实行了郑樵提倡的“左图右书,不可偏废”的主张。

——摘编自南史明《明史评介》


(1)根据材料概括《明史》纂修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史》纂修的影响。
2023-05-08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22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1681年,康熙北巡塞外,蒙古诸部将原喀喇沁、敖汉等部的游牧地献给清廷,康熙在此地建木兰围场作为皇家狩猎场。史书记载,自1683年至1820年在木兰围场共举行狩猎活动105次。木兰围场的设立(     
A.有巩固北方边防的政治目的B.对提升军队战斗力成效卓著
C.旨在传承蒙古骑射文化传统D.说明清廷重视锻炼人的体魄
4 . 乾隆皇帝塑造并完善来自藏地的“文殊菩萨”称号,以及认同转轮王的化身身份,建构起“朕即佛祖”的象征符号。并改建雍和宫为藏传佛教寺院且设立四大经学院,广招蒙古喇嘛入京学法;在承德修建藏传佛教寺院。乾隆帝的这些做法(     
A.加速了佛教的中国化B.确立了藏传佛教的国教地位
C.对蒙藏实现分而治之D.利于维护大一统的政治秩序
2022-11-15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剑桥第三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乾隆五十八年(1797年),清廷颁布《钦定西藏章程》,规定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地位相等,为西藏地方政府的决策者;达赖、班禅及各呼图克图的灵童转世,必须在驻藏大臣的亲临监视下,集众喇嘛采取“金奔巴瓶”抽签的方式来决定。这一章程的颁布(     
A.体现了民族平等的原则B.加强了中央对西藏的管理
C.说明驻藏大臣地位最高D.消除了西藏地区的社会矛盾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下表所示为清朝前期经略边疆的部分举措。清朝的这些举措(     

地域

内容

东南

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东北

康熙前期组织雅克萨自卫战,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西北

平定准噶尔叛乱和大、小和卓叛乱;1762年在新疆设伊犁将军;清朝在蒙古族地区设盟、旗进行统治

西南

册封达赖、班禅,设驻藏大臣,1793年颁布《软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

土官改为流官,强化了清政府对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

南方

康熙平定三藩之乱,巩固统一

A.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B.致力于内地与边疆的一体化
C.改变了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D.表明民族管理方式较为单一
7 . 清雍正曾在诏令中指出:自古中国统一的时候,国家疆土都并不广大,其中有不服王化的,便被逆贼责斥为夷狄,比如夏、商、周三代以前的有苗、荆楚、狁等地,就是现在的湖南、湖北、山西,而在今天,把这些地方说成是夷狄地方能行吗?该言论(     
A.意在表达对中原文化的认同B.加速了全国各民族的大融合
C.清除了华夷之间的对抗纷争D.旨在强化满清政权的合法性
8 . 清代的总督和巡抚是省一级的最高长官。督抚制度历经明朝从萌芽到形成,到清朝前期逐步制度化并一直延续至晚清,督抚的辖区与职权予以明确,成为总掌地方军政要务的封疆大吏。据此可推,督抚制度(     
A.弥补了明初宰相制废除的不足B.强化了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C.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D.影响了晚清民初的政治走向
9 . 嘉庆七年(1802),户部侍郎兼管钱局二品大员周兴岱任江西主考时,却以南书房行走(即在南书房当值的官员)的身份擅发告示,收受贿赂。这反映当时(     
A.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官员俸禄入不敷出
C.南书房地位提高D.君主的高度集权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鼎革之际,有不少“不肯事清”的中国人,跟随海外贸易的航路逃往国外。清初,清统治者将这些不肯事清的所谓“汉人”的华侨视为“背弃祖宗庐墓”的“莠民”和“自外王化”的“弃民”。“华侨入海,非奸则盗”“不是通番,就是叛逆”。为防止沿海人民出洋增强寓居海外“汉人”的力量,清政府对海外贸易及华侨出入国采取了严厉的限制措施。对于荷兰、西班牙等殖民主义者在殖民地大肆屠杀华侨的暴行,清政府不闻不问。

——摘编自许肇琳《试析清代前期华侨政策及海外移民转变》

材料二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初,在秘鲁等地的华工及华侨受到大规模的、骇人听闻的迫害,清政府立即与秘鲁、西班牙政府进行交涉,并派出容闳等官员前往该地进行实地调查取证,并于1874年与秘鲁订立“查办虐待华工专条和商约”,使西班牙等国作出了一定的让步。

随着与海外联系的加强,清廷特别是洋务派逐渐认识到:侨居海外的华侨绝大多数都是被生活所迫才出国的。他们虽侨居海外,身在异邦,却心系祖国。在新加坡,“华民十五万,富甲各埠,除衙舍公产外,所有实业,华人居其八,洋人仅得其二”。1905年,陈宝琛发起组织的福建全省铁路有限公司,南洋华侨投资就达200多万元。

——摘编自韩小林《论清代华侨政策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初期与晚期清政府对待华侨态度的差异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华侨政策调整的重要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