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4 道试题
1 . 下面两幅图片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两种手工业生产形式,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图一的产品主要是茶叶和棉花
B.图一的现象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C.手工工场最早出现在江南地区
D.图二现象出现于19世纪中期
2020-04-21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南充市白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明清《江宁府志》载:“机户不得逾百张,张纳税当五十金,织造批准造册,给文凭然后敢织。”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A.明清工商皆本思想受到压制B.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宏观指导
C.为限制西方殖民而闭关锁国D.资本主义萌芽侵蚀传统经济
3 . 下列文字所描述的经济现象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②“宗庙之牺(指宗庙中用来祭祀的牛)为畎亩之勤”
③“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④“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A.④①②③B.④①③②C.④②③①D.②④③①
2020-03-07更新 | 640次组卷 | 64卷引用:四川省泸县第四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在棉纺织业中心松江,一些商人开暑袜店,利用雄厚资金购进大量的有尤墩布,分发给当地男女居民缝制暑袜,计件付给工钱,再将暑袜拿到店里出售获利。这反映了( )
A.当地男女成为独立的手工业生产者B.暑袜店已成为手工工场
C.当地男女成为专门被雇佣的生产者D.商业资本进入生产领域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明万历年间,苏州“城中机户数千”,雇工“数千人”。乾隆时,苏州东半城更是“专其业者不啻万家”,“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这反映当时江南地区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民营丝织业得以较大发展
C.雇佣劳动趋于普及D.政府鼓励民间丝织业发展
6 . 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列史实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B.“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C.“佃农所获,朝登垄亩,夕贸市之廛”
D.“借间屋中人,尽去做商贾”
2020-01-09更新 | 704次组卷 | 68卷引用:2011年四川省乐山一中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卷
7 . 明清《江宁府志》载:“机户不得逾百张,张纳税当五十金,织造批准造册,给文凭然后敢织。”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A.明清工商皆本思想严重泛滥B.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宏观指导
C.为限制西方殖民而闭关锁国D.资本主义萌芽侵蚀传统经济
8 . 明朝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至康熙六年,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这些现象表明,明清时期江南地区
A.私营手工业占据主体
B.新生产关系出现萌芽
C.小农经济的加速解体
D.机器生产大规模出现
9 . 民营手工业是推动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其发展历程中
A.商周时期受官府控制
B.宋朝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C.明以前产品只供官府
D.明中后期出现雇佣关系
10 . 清《景德镇陶录》载:“景德……业制陶器,……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如鹜。景德镇……以致陶之业、陶之人,及陶中所有之事,几皆半于浮。”材料说明当时
A.景德镇制瓷行业开始兴起
B.民营手工业产品占领整个市场
C.景德镇全员参与陶瓷生产
D.出现靠出卖劳动力谋生的群体
2019-09-12更新 | 267次组卷 | 33卷引用:四川省雅安市雅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