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汴梁)自关帝庙大街往南,是兴龙桥,有写真方馆,至西亭府牌坊,有带子、子巾、大小鞋帽、松串、簪棒、白货等铺。……木耳店、酒馆,至徐府——中山王裔孙之府……故名徐府街。

——摘编自许敏《明代商业与社会变迁》

材料二

在明代,粮食生产出现专业化趋势,一些地方一跃变为商品粮食出口区。方圆几千里的各种名、优、特产,辐辏汇萃于山陬一隅,这确实很能反映明后期商品的繁茂景象。其他如铁器、瓷品、纸张、食糖……也从它们的原产地被源源不断地贩运到全国各地,进入大小城市中的千店万铺,供当地市民消费。

——摘编自杜车别《明朝的灭亡原因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超前发展》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明在商业方面较前代各有何明显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商业变化带来的影响,并指出影响商品市场变化的主要因素。
2022-08-15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统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以前的城市,大都具有很浓的政治军事色彩,魏晋时期的名城如洛阳、江陵等首先也是政治中心。先秦以来的城市城郭制也能说明这一点,“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城与郭,是中国古代都城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古代城市的政治和军事性质。唐代前期,城市的政治军事色彩也很浓。前期的国际都会长安和洛阳,一个是都城,一个是陪都,而后期兴起的扬州和益州,则有“扬一益二”之称,体现了唐后期综合性城市的兴起。

——摘编自肖建乐、孙德华《唐代城市经济发展研究》

材料二   州级城市在宋代发展较快,尤其在沿海、沿江出现了一批较大的城市,这些都与草市息息相关。宋代州军在最多时达351个,其发展是不平衡的,如信阳军在南宋时还不如江浙“州军一草市”,岭南的一些偏僻的州军也很落后,这与当地商品经济落后,草市不发达有关。

——摘编自周宝珠<试论草市在宋代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材料三   明清时代,像北京,作为首都,它是根据“王制”的需要来兴建宫殿、住宅、街道的,但散布在全国各地的中小市镇,则并非如此,它们完全是因经济发展而兴起的。市镇的建设也是无计划的,只是根据工商业发展的需要在某一地方集中了某种工商业,所以其分布(布局)也不是遵“王制”的。

——摘编自方如金、赵瑶丹<明清市镇经济的特点与影响——以江浙地区为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城市发展的趋势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州级城市发展给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时期城市建设规划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变化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史载,自15世纪末16世纪初以来,以苏州府、松江府、嘉兴府、湖州府为中心的三角洲地区,原先的农家副业逐渐取代农家正业,出现了棉作压倒稻作,蚕桑压倒稻作的新趋势。这一变化
A.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果
B.为该地区工商业市镇的发展提供了推动力
C.加速了江南自然经济的解体
D.促使白银逐渐成为该地区普遍流通的货币
2018-01-07更新 | 561次组卷 | 18卷引用:2019年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明清时期,江南本地农村过剩人口、外来人口大量汇聚于城镇的工商业,促使多种服务需求大增,形成一支可观的服务大军,包括轿夫、脚夫、饮食、旅馆、盘夫、土工、吹手、剃头、整容、饭馆、面馆、酒馆、膳食馆铺、娱乐服务业等。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江南地区人口结构变化B.南方经济获得较快发展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据万历《嘉定县志》记载,嘉定县罗店镇“徽商凑集,贸易之盛,几埒(同等、相等)南翔”。南翔镇“往多徽商侨寓,百货填集,甲于诸镇。比为无赖蚕食,稍稍徙避,而镇衰落”。对上述材料最准确的解释是(   
A.徽商的兴盛与市镇的发展相辅相成
B.政府对待商业的政策发生了变化
C.徽商的经营范围呈现不断扩大趋势
D.地方官府的态度决定了商业环境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明清时期,晋商以山西富有的麦、棉、旱烟等特产,套换江南的茶、米,又转销西北、内蒙古等地,其贩运销售活动遍及全国。这反映出当时
A.农副产品的商品化趋势明显B.晋商经济地位得以快速提升
C.区域位置决定商业贸易发展D.长途贩运贸易成为商业主流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明朝万历《秀水县志》载嘉兴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编之利,居民可七千余家,不务耕织”。清初康熙《吴江县志》载苏州吴江县的盛泽镇,以绫绸为业,“富商大贾数千里辇万金而来,摩肩联袂,如一都会”。这些记载表明
A.丝织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B.江南市镇特色经济繁荣
C.跨区域性质的长途贸易兴盛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明代以后,江南的苏杭嘉湖一带农家栽桑、养蚕、缫丝、织绢以及植棉、纺纱、织布等原先的农家副业,逐渐取代种植粮食作物的农家正业,出现了桑蚕压倒稻作、棉作压倒稻作的新趋势。这种现象
A.源于白银货币化 B.表明小农经济已解体
C.使抑商政策松弛D.推动了江南市镇发展
10 . 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的一些江南市镇,出现了土地所有权分散化的趋势,地主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30%左右,富农、中农、贫农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70%左右。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B.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
C.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D.土地兼并现象被有效抑制
2020-01-22更新 | 521次组卷 | 21卷引用:甘肃省师大附中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三期中复习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