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0 道试题
1 . 下面表格是中国古代某地居民的一份职业结构表。据此推断这种职业结构最可能出现在(     
职业自耕农和地主佃农工场主、雇工商人
占总人口比例24%36%30%10%
A.汉代江南地区B.唐代关中地区C.宋代太湖地区D.明代苏杭地区
2 . 据明代《黄溪志》记载的当地食俗显示,当地佣工“极贪口腹”,甚至会因伙食问题另谋他处,为此雇主向佣工提供的肴馔必须包含“鲜味”,每遇节候,“肴馔更为丰盛”,从而带动了鱼虾的畅销和交易的活跃,“故市中卖鱼虾极早,迟则不可得”.这反映出当地(     
A.雇工政治地位提高B.社会风气的恶化
C.商业管理日益规范D.市场化水平较高
3 . 棉纺织业中资本主义性质的工场手工业稀疏出现,是经过了长达四、五百年的孕育过程,直到清初才脱胎降世的,而棉布生产的普遍形式,则仍为农家的副业。出现这些现象的历史原因是(     
A.封建社会市场有效需求不足B.海外棉纺织品具有竞争优势
C.棉纺织技术阻碍其市场推广D.新型生产关系阻碍社会进步
22-23高二上·江苏南通·阶段练习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自明朝后期起,农业、手工业、商业各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现象。下列各项,属于明清经济领域新现象的是(     
A.出现了最早的纸币B.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
C.瓷器大量出口海外D.棉花开始在内地种植
2023-01-06更新 | 153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调研(一)历史(必修)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在不少描述17世纪苏州丝织业工场手工业劳动状况的史料中经常出现“机户出资,织工出力”“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等文字表述,这些表述说明了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终结B.家庭手工业蓬勃发展
C.自然经济已经解体D.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6 . 史料记载:“我吴市民,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百数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饔飧(yōng sūn)计。两者相资为生久矣!”材料表明(     
A.资本主义早期形态出现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社会贫富分化现象加剧D.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7 . 明代徐一夔居于杭州相安里,那里不少富人组织手工作坊,“居工以织”。据其《织工对》所记,织工们以日之所入养家糊口,各坊主高价竞相雇请技艺出众者,“倍其值不吝也”。这说明当时(     
A.新的经营方式已经出现B.雇佣关系在纺织业逐渐普及
C.杭州成为全国纺织中心D.家庭副业成为织工收入来源
2022-09-09更新 | 1114次组卷 | 17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启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明嘉靖年间,徽州巨商阮弼经商于芜湖,设“染局”,雇工达千人,使本已有十几家染坊且初具规模的浆染业迈上新台阶。芜湖染浆业规模迅速扩大,质量明显提高,产品畅销全国,终成全国同行业之首。这表明()
A.徽商已遍布全国各地B.芜湖成为纺织业中心
C.政府加强手工业管理D.芜湖出现新经济因素
2022-07-06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贺州市钟山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科)历史试题
9 . 丝绸生产中如纺织、养蚕、种桑等工序一直是妇女的工作,男性主要负责耕种土地。到了16世纪,江南地区的养蚕由家庭作业跃升为地区作业,除了妇女仍然为生产蚕茧而忙碌外,男性也在纺车前工作。这表明当时
A.妇女的社会经济地位显著提升B.民营手工业的经营模式发生变革
C.市场扩大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D.农业经营以自由雇佣劳动为基础
10 . 清代乾隆年间,在广东的制糖业中,商人往往预先向蔗农发放糖本,冬天则收取糖利;在江西赣州苎麻产区,福建商人于春天发放苎钱,到夏季收获时将苎麻运走;在盛产棉布的锡,一些商人开设棉花庄,专门以棉花向小生产者换取棉布。由此可见当时
A.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B.商业资本渗入生产领域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D.资本主义萌芽有所发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