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据明代《黄溪志》记载的当地食俗显示,当地佣工“极贪口腹”,甚至会因伙食问题另谋他处,为此雇主向佣工提供的肴馔必须包含“鲜味”,每遇节候,“肴馔更为丰盛”,从而带动了鱼虾的畅销和交易的活跃,“故市中卖鱼虾极早,迟则不可得”.这反映出当地(     
A.雇工政治地位提高B.社会风气的恶化
C.商业管理日益规范D.市场化水平较高
2 . 棉纺织业中资本主义性质的工场手工业稀疏出现,是经过了长达四、五百年的孕育过程,直到清初才脱胎降世的,而棉布生产的普遍形式,则仍为农家的副业。出现这些现象的历史原因是(     
A.封建社会市场有效需求不足B.海外棉纺织品具有竞争优势
C.棉纺织技术阻碍其市场推广D.新型生产关系阻碍社会进步
3 . 丝绸生产中如纺织、养蚕、种桑等工序一直是妇女的工作,男性主要负责耕种土地。到了16世纪,江南地区的养蚕由家庭作业跃升为地区作业,除了妇女仍然为生产蚕茧而忙碌外,男性也在纺车前工作。这表明当时
A.妇女的社会经济地位显著提升B.民营手工业的经营模式发生变革
C.市场扩大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D.农业经营以自由雇佣劳动为基础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明清之际“天下之士多出于商”,一些地区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在中国士农工商的缝隙中形成了特殊的儒商、绅商群体。这可以说明当时
A.重商主义蓬勃发展B.传统义利观已难以维系
C.阶级结构发生质变D.社会蕴含转型的内动力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明万历年间松江府富豪潘允端的日记显示,从粮食种植、水利兴修、花木栽培、蔬菜培育到购买农具,出售产品、发放工资等各种农庄生产、管理事务,他都全部参与。这反映了当时
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B.生态农业已具规模
C.农业经营方式革新D.租佃关系较为成熟
6 . 根据彭雨新等主编的《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介绍,明朝前期土地开垦时……边境军粮供应紧张,商人将游民编成“堡伍”,给游民提供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并监督他们生产,所开垦的荒地便成为商人所有的产业。这则材料可以反映出当时
A.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一些近代化的因素
B.明朝的中央集权体制遭到严重破坏
C.政府放弃重农抑商的政策
D.商人的主要经营领域转移到农业
2022-04-03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主城区六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7 . 明代中晚期,传统经济充分发展,新的经济因素大量涌现。就明朝中后期的情况而言,中国社会已经明显表露出向近代转型的征兆。以下体现此征兆的是
A.纸币开始流通B.自由雇佣劳动的工场出现
C.海外贸易兴盛D.商品交易打破了时空限制
2022-01-27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六盘水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明朝时期,浙江山区的寮主(承租山地者)专门经营蓝靛(染料作物),寮主向山主(山地出租者)租山经营蓝旋,按约定向地主或山主交纳地租。寮主为了牟取利润,雇佣贫民(又称民)种植蓝靛,剥削贫民剩余劳动价值。这一经济现象表明当时
A.商人与农民经济纠纷增加B.城镇经济繁荣发展
C.社会阶层问流动趋于停滞D.资本主义萌芽显现
9 . 明人冯梦龙在其《醒世恒言》中描述了施复发家致富的故事,施复夫妻在苏州盛泽镇辛苦经营,由一张织机发展到三四十张织绸机;明人张翰在《松窗梦语》一书中,记载了其祖上在成化末年,购机由一张到二十余张的情况,其祖上发家是在杭州。这些记载可用来说明当时
A.苏杭丝织业出现新的生产关系B.文学创作来源于社会经济素材
C.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基本完成D.丝织业的手工工场处于领先地位
10 . 清朝时期,江西赣州农民多以种植苎麻为业,福建商人在二月间放钱给种苎者作工本,到夏、秋时再来收买苎麻用作织布的原料。这种情形说明
A.经济作物种植超过了粮食种植B.清政府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弛
C.新型生产关系渗透到农业领域D.商人通过高利贷获得高额利润
2021-11-29更新 | 317次组卷 | 8卷引用:广东省韶关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