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王夫之(1619-1692),人称“船山先生”,中国古代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王夫之一生所著甚多,其中由30卷《读通鉴论》及15卷《宋论》所构成的史论,体现了其鲜明的历史观。而明船山之“史”,需观船山之“易”。在船山思想体系中,易学处于中心,统摄诸事之理;史学则处于外围,涵摄理之事征。“历史发展有无规律?如果有,是依照何种规律发展的?”在此之前,史学家多将朝代更迭所显现的治乱循环作为历史规律,船山反对此种分法,他认为治、乱仅是阴、阳二气运动的表现形态,在治、乱表象下,历史是沿着进化的方向发展的…… “历史为何而存在?”船山说:“史之为书,见诸行事之征也。”他认为。以史为鉴的目的不在于一姓之私能否常持大宝、资鉴君子能否青史留名,而在于仁政能否施行、百姓是否安居。由此可见,仁政、史鉴交相为用(乃是船山治史、研史之目的与意义所在。

——摘编自罗森《王船山的历史观》


(1)根据材料,概括王夫之的历史观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简要评价王夫之的历史观。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船山(王夫之)生当明清鼎革之际,试图对引起当时社会变故、民族危机的内在因由予以学术文化史的全面考察和系统总结,以其为锻铸未来寻找新希望的种子。从对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维系与发展的角度,认为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在宋代的承继者为张载,此即是中华正学的集中表现。侯外庐在《船山学案》中指出:“夫之先生的学术,比清初的诸大儒都要丰富多面……夫之先生的学术是清以前中国思想的重温与发展,他不但把六经别开生面地重新解说,而且从孟子以后的中国哲人多在他的理性主义批判之下翻案估定,所以他的思想涵盖了中国学术史的全部传统……”。

——摘编自王泽应《船山学的学术基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夫之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夫之思想产生的条件。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王夫之是我国明清之际的伟大思想家,其著作《读通鉴论》集中反映了他的历史观,王夫之着重批判历史现象,认为郡县制代替封建制是“势之所趋”,它表现为不可抗拒的历史客观趋势。根据对历史发展过程中“势”和“理”的具体论述,王夫之提出了“理势合而为天”的学说,“天”是支配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他认为天的内既包括贤者的“己之天”,也包括属于普通民众的“"民之天”,主张“圣人所用之天,民之天也”,认为“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

——摘编自蒙晨《浅析王夫之的历史观》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王夫之的历史观。
(2)根据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简评王夫之的历史观。
2020-07-07更新 | 249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2020届高三6月调研(三诊)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