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据明代《黄溪志》记载的当地食俗显示,当地佣工“极贪口腹”,甚至会因伙食问题另谋他处,为此雇主向佣工提供的肴馔必须包含“鲜味”,每遇节候,“肴馔更为丰盛”,从而带动了鱼虾的畅销和交易的活跃,“故市中卖鱼虾极早,迟则不可得”.这反映出当地(     
A.雇工政治地位提高B.社会风气的恶化
C.商业管理日益规范D.市场化水平较高
2 . 棉纺织业中资本主义性质的工场手工业稀疏出现,是经过了长达四、五百年的孕育过程,直到清初才脱胎降世的,而棉布生产的普遍形式,则仍为农家的副业。出现这些现象的历史原因是(     
A.封建社会市场有效需求不足B.海外棉纺织品具有竞争优势
C.棉纺织技术阻碍其市场推广D.新型生产关系阻碍社会进步
3 . 明代徐一夔居于杭州相安里,那里不少富人组织手工作坊,“居工以织”。据其《织工对》所记,织工们以日之所入养家糊口,各坊主高价竞相雇请技艺出众者,“倍其值不吝也”。这说明当时(     
A.新的经营方式已经出现B.雇佣关系在纺织业逐渐普及
C.杭州成为全国纺织中心D.家庭副业成为织工收入来源
2022-09-09更新 | 1115次组卷 | 17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启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丝绸生产中如纺织、养蚕、种桑等工序一直是妇女的工作,男性主要负责耕种土地。到了16世纪,江南地区的养蚕由家庭作业跃升为地区作业,除了妇女仍然为生产蚕茧而忙碌外,男性也在纺车前工作。这表明当时
A.妇女的社会经济地位显著提升B.民营手工业的经营模式发生变革
C.市场扩大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D.农业经营以自由雇佣劳动为基础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明清之际“天下之士多出于商”,一些地区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在中国士农工商的缝隙中形成了特殊的儒商、绅商群体。这可以说明当时
A.重商主义蓬勃发展B.传统义利观已难以维系
C.阶级结构发生质变D.社会蕴含转型的内动力
2022-05-21更新 | 776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6 . 明万历年间松江府富豪潘允端的日记显示,从粮食种植、水利兴修、花木栽培、蔬菜培育到购买农具,出售产品、发放工资等各种农庄生产、管理事务,他都全部参与。这反映了当时
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B.生态农业已具规模
C.农业经营方式革新D.租佃关系较为成熟
7 . 《明神宗实录》载“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明中期,《广东通志初稿》载“山主……每山开炉,少则五六座,多则一二十座,每炉聚集二三百人,在山掘矿,煽铁取利。”这反映了
A.官商分利推动了手工业发展B.传统经济中亦有近代因子
C.明朝资本主义萌芽日益普遍D.摊丁入亩便利劳动力流动
2022-04-01更新 | 493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模拟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清代手工业中合伙制在各行业普遍出现,但资金运行方式周期短,不稳定,各类合伙协议通常都规定,在收益中扣除工本、公费等项后.其余全部分完,不留企业积累,企业再生产的资金,需一要合伙人按协议再次商议。这一现象
A.延缓了新经济形式的萌发B.制约了手工业的发展演进
C.迫使政府改变了抑商政策D.反映出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9 . 明人冯梦龙在其《醒世恒言》中描述了施复发家致富的故事,施复夫妻在苏州盛泽镇辛苦经营,由一张织机发展到三四十张织绸机;明人张翰在《松窗梦语》一书中,记载了其祖上在成化末年,购机由一张到二十余张的情况,其祖上发家是在杭州。这些记载可用来说明当时
A.苏杭丝织业出现新的生产关系B.文学创作来源于社会经济素材
C.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基本完成D.丝织业的手工工场处于领先地位
10 . 清朝时期,江西赣州农民多以种植苎麻为业,福建商人在二月间放钱给种苎者作工本,到夏、秋时再来收买苎麻用作织布的原料。这种情形说明
A.经济作物种植超过了粮食种植B.清政府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弛
C.新型生产关系渗透到农业领域D.商人通过高利贷获得高额利润
2021-11-29更新 | 317次组卷 | 8卷引用:宁夏银川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