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统治者汲取秦亡教训,采用了道、法结合的黄老思想,推动了汉初社会经济的发展。但该思想不利于统治者的治理和中央集权的巩固,因此,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奉儒家思想为正统。董仲舒创立了“天人感应”的理论体系,宣扬天道的精神,主张“大德小刑”“德主刑辅”。

——摘编自成怀洋《中国古代治国经验及启示》

材料二   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张岱年、方立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治国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理学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黄宗羲的主要思想主张,概括其思想的积极意义。
(4)综合以上材料,就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历程,谈谈你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这部书籍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臣窃闻东西各国,皆以立宪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三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君主专制制度在明清时期逐渐走向衰落,思想家们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探索与发展的历程,结合材料一、二、三及所学知识,简述对这一历程的认识。(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密,结论正确)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黄宗羲认为“自私”“自利”是“有生之初”人的本性,指责君主以个人的“大私”、“大利”侵吞“天下之人”的“自私”、“自利”。他反对“臣唯君命是从”,主张臣者“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他强调“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以群工”。中国封建时代的皇帝,既是君,又是圣,君神合一,一切权力都掌握在手里。除此,中国还有一个关于君权的理论,叫做“君者,法之原也”……中国明清时期进步思潮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

——摘编自吴于廑《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等

材料二   在黄宗羲那里,改变君权过重,由于皇帝胡作非为而“丧天下”的办法,已开始放弃了二程、朱、王专门要求“正人心”和“格君心之非”,而企望通过建立现实制度来得到保障,这可以看做“内圣”之学有了向外的新开拓。明中叶以来,无论朱学或王学,都有走向现实世界的普遍趋势。近乎科学的实证之风开始吹起,除学术本身的发展逻辑外,商业都市的高度繁荣,各行各业的分化兴起、众多科学论著的出现等,都表明当时社会结构、时代氛围和意识形态开始有了某种重要的变动,这可能是使理学内部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不但是黄宗羲,还有好些人都有“工商皆本”的观念,与自秦汉以来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开始有了离异。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黄宗羲的思想主张。结合16至17世纪中西方经济文化发展史实,说明“中国明清时期进步思潮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儒学“新开拓”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021-01-06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山西省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哲学家们在晚周(注:春秋战国)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安抚人心的原则。

——[]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两汉400余年,它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三 黄宗羲认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提出要“以天下为主,君为客”,立“天下之法”,废“一家之法”。“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又说:“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时期,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被许多人称为17世纪中国的“民权宣言”。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依据所学知识,指出晚周时期儒家学者提出了哪些“稳定社会、安抚人心的原则”。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汉代学者是如何改造儒家思想并使其获得胜利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夷待访录》被称为17世纪中国的“民权宣言”的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这是孔子总结出来,作为一个仁者,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和缓和敌对阶级矛盾的原则,这里讲的宽、惠都是说对劳动者的态度要和缓一些。孟子认为,只顾“君之仓原实,府库充”,而不管人民的疾苦,将导致上下的阶级矛盾尖锐,劳动力逃亡。消除这种社会危机的办法,只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矣”。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董仲舒在理论上发展了《公羊传》的“大一统”思想,他潜心研究,建构了一整套旨在维护中央集权君主政治的天人合一政治论。他将阴阳五行学说融贯于整个理论,将政治、历史和哲学融为一体,政治思想体系相对完备。董仲舒以儒为主,揉以阴阳五行、法、墨等学说的天人政治论,对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可谓前承孔、孟,后启朱、王。

——摘编自刘泽华主编《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三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一书中说:“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以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但秦汉以来,在君主专制制度下,“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完全颠倒了本来的君民关系。基于此,黄宗羲把那种谨守所谓君臣大义的人,称之为小儒之见,盛赞汤、武伐暴的正义性。

——摘编自苗润田著《中国儒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孟子政治主张的相同点,并简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对儒学发展的贡献。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宗羲的主要思想,并指出其对近代民主革命的影响。
6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类》

材料四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黄宗羲


(1)材料一对于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
(2)材料二集中反映了董仲舒哪些思想主张?对于西汉王朝统治有何意义?
(3)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三说明其“新”在何处。
(4)材料四提出了哪些新的观点?这些观点形成的经济根源是什么?
2020-11-24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稷山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武帝及其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为封建帝国找到更为适用的政治理论。……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宋代,理学家们通过对所控制的科举制度进行改革,将科举考试的内容逐渐收缩到儒家学说的核心上来。与之相配合,注重蒙学教育的教材和读物的编写,通过儿童时期特有的认知特点,将儒家价值观念传播提前至儿童时期。更难得的是,宋代注重族规家训的编纂,士大夫为了使家庭、家族得到长久地延续,运用儒家三纲五常规范族人、家人的社会和家庭生活习惯,将儒学的原则和制度渗透到民众的生活中,促进了儒学的世俗化和社会化。

——摘编自《浅析宋代儒学社会化的新途径》

材料三:黄宗羲在全面批判君主专制种种弊端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社会改革理想,表现了思想创新的理论勇气。特别是他破天荒第一次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重要政治命题,这一命题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天下”是人民共有的,而非君王一家一姓所私有;二是天下大事应由人民当家作主,而不应由君王一人垄断;三是君的权力来源于人民,君由民推选出来为天下兴利除害,因而必须尽心尽力为民服务。

——摘编自吴光《黄宗羲的社会批判精神》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汉武帝及其近臣将“儒术”扩展、延长的表现。并分析儒家思想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儒学社会化的表现,并分析所带来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黄宗羲“社会批判精神”的主要内容。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华文化能够生生不息的原因。
2020-10-29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黄宗羲,其父黄尊素系东林党人,因弹劾魏忠贤受酷刑而死。黄宗羲在青年时期积极参加反对阉官的斗争,中年又出生入死地进行抗清的武装斗争。在他的主要著作《明夷待访录》中,开篇便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他主张建立一种开明的君主政体,即设置掌实权的宰相或政府首脑,与天子共议朝政。他认为天下之治乱系于法之存亡。他反对残苛的非常之法,主张贤人本着宽简之法尽量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社会公平,即古代所谓的贤人政治。该书通过抨击家天下的专制君主制度,向世人传递了光芒四射的民主精神,这在当时黑暗无比的社会环境下是难能可贵的。

材料二   孟德斯鸠,出身贵族世家。1716年,孟德斯鸠继承了其伯父在波尔多议会议长的职务。其著作《论法的精神》完成于1748年,在该书中,他鲜明地表达了对英国君主立宪资本主义形式的欣赏和认可。他认为,在专制政体下,君主任意生杀豪夺,为所欲为,反复无常;人民无任何规则可遵循,所以,专制政体的原则只能是恐怖。他主张法治,反对人治,他认为是法律保障了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强调法律作为人类理性的体现,是一个国家进行社会治理的基础。该书被称为继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之后又一部对人类法律文化影响深远的百科全书式著作,书中阐述的理论和原则对后世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上材料摘编自李芳《黄宗羲和孟德斯鸠政治法律思想的比较》等


(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宗羲和孟德斯鸠政治法律思想主张的异同。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和孟德斯鸠政治法律思想在当时对本国产生的不同影响,并分析产生不同影响的主要原因。
9 . 回顾儒学发展史,可知儒学总是在创新中得到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天下并争于战国,儒术既绌焉。然齐鲁之间,学者独不废也。于威、宣之际,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

——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

材料二   当时(西汉)的儒学者们,适应历史的需要,勇敢地负起复兴儒学的重任:一是要恢复儒学的正统地位;二是要恢复与保护儒家经典;三是要深化儒经研究。

材料三   在宋明理学思潮中,理学家在儒学理论创新方面,也十分典型。“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居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它的创立,既符合社会政治方面的需要,又有其理论思维内在逻辑的必然。

——材料二、三均摘自黄钊《应当高度重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

材料四   至于到了封建末世,当民主主义开始萌动之际,古老的民本主义再度发挥其社会批判功能,并成为生发近代民主主义的生长点。明末清初黄宗羲(1610-1695)的名著《明夷待访录》,便承袭了前辈的民本主义思想,提出国君是“天下之大害”的惊世骇俗命题,向流行于当世的“君为天下主”的传统论调提出挑战。

——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孟子和荀子对孔子核心思想的继承与创新。
(2)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董仲舒在“深化儒经研究”方面有何贡献?“恢复儒学的正统地位”最重要的是迎合汉武帝的政治需要,对此,董仲舒提出了哪些主张?
(3)据材料三与所学知识,理学是如何对传统儒学进行继承创新的?列举北宋理学家核心思想。
(4)据材料四与所学知识,到了封建末世,黄宗羲是如何对传统儒学进行继承与创新的?
(5)综合上述材料,儒学的继承与创新在今天有何现实意义?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董仲舒利用战国以来阴阳、法、道、名诸家思想,结合孔孟的“法古”、“法先王”、“任德”、“任贤”等政治主张,建立了一套有利于汉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需要的思想体系。他强调“《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董仲舒的理论虽与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相违,然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却是儒学与君权相互妥协、相互支持的产物。“春秋大一统”、“天人感应”说在塑造天子权威的同时,也使统治者默认了圣人的道德权威。于是,便有了“外儒内法”的契机。

——马元晖《“儒”“法”结合与西汉中央集权制》

材料二   朱熹不仅继承了传统儒学,而且对北宋以来的理学也有继承发展,朱熹以二程天理说为基础,又融入了周敦颐的太极说和张载的气论。他将二程的天理由偏重社会人伦才扩展到整个宇宙,他认为理不但为人际关系之主宰,而且为宇宙本体、万物根源:“合天地万物而言,只是一个理。”……依照朱熹的观点,理无生灭、无终始,而同时物又由理来,那么,无生灭无始终的理如何生成有生灭有始终的万物呢?他在这里引入了“气”的范畴,理生气,气化流行便生成了万事万物。这样就完成了理——气——万物的过渡,提出了系统的理学宇宙生成理论。

——曹大为主编《中国大通史》

材料三   由于16-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带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与孟德斯鸠、卢梭在批斗封建专制帝王的猛烈程度上可谓东西呼应,但黄宗羲等人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则拿出了“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蓝图。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与孔孟儒学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概括朱熹理学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黄宗羲等人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原因。
2019-11-18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2019-2020学年高二11月阶段测评(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