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王夫之(1619-1692年)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人称他为船山先生。他自幼聪明过人,14岁就考中秀才,后读书于岳麓书院。明亡后,王夫之曾起兵抵御清军南下,失败后隐居山野,始终没有投降清朝,专事学术研究和教育活动长达40多年。王夫之的思想受张载的影响较大,同时继承和发展了传统哲学的朴素唯物论,并与当时的实学思想家们遥相呼应,互相补充,形成系统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他的哲学思想是我国古典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峰,提出了许多充满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教育观点,对明清以后许多教育家都有巨大影响。王夫之著述总计400多卷,800多万字。现存《船山遗书》有72种,258卷,遍及经、史、子、集各部,也是古代最高产的学者。谭嗣同曾在《论六艺绝句》评价王夫之:万物招苏天地曙,要凭南岳一声雷。


(1)根据材料并所学知识,概括王夫之被后世推崇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所学知识,分析王夫之取得重大成就的时代背景。
2022-06-05更新 | 177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5月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认为,夏朝以来,国家进入了“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尤其是大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和周公旦,这六位君子恪守礼制,并依此彰明道义,成就信用,明察过失,倡导仁爱,讲究谦让,使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安逸,实践了小康社会的发展方向。与大同社会比,小康社会包含以下特征:“天下为家”的专制制度、“大人世及以为礼”的阶级礼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的家庭赡养制度、“礼义以为纪”的社会制度。小康社会中,人们的生活不再那么安定宁和,但仍不失为一个美好的社会。人们可以用礼法来维持社会秩序,去除祸乱,保障君臣有序、父子有情、兄弟和睦、夫妇好和,构建了一个差别有等、上下有序的社会。

——摘编自满新英《“大同思想”与“小康社会”》

材料二   王夫之不拘泥于任何门户之见,他曾将老子哲学中“极则反”的循环论改造成“天地之化日新”的发展观,将佛教的“能”“所”范畴改造成一种唯物主义认识论范畴。在政治上,他既反对法家的严刑苛法,又看到儒家单纯强调人治和德治的弊端,因而提出“任人”与“任法”二者不可偏废的观点。除此之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融中,王夫之也表现出极为开放的态度:“夫唯通市以无所隐,而视敌国之民犹吾民也;敌国之财皆吾财也。既得其欢心,抑济吾之匮乏……本固邦仁,洞然以虚实示人,而奸究之径亦塞,利于国,惠于民,择术之智,仁亦存焉。善谋国者,何惮而不为也。”

——摘编自周秋光、黄召凤《王夫之思想与习近平传统文化观》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和王夫之的思想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提出“小康”概念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王夫之的思想。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世称船山先生,湖南衡阳人。船山不仅精研儒学,且善诗文,工词曲,论诗多独到之见,而且旁及佛老,史论著称,提出“天下惟器而已矣”

“宰相无权,则天下无纲,天下无纲而不乱者,未之或有”“循天下之公”“静即含动,动不含静”“时异而势异,势异而理亦异”等,为近世以来颇为罕见的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船山学思浩博,见解独到,但长期默默无闻。曾国藩极为推崇船山为人为学,整理出版《船山遗书》,刊刻与推广船山学问,使得船山思想大行于世,与当时启蒙思潮相对接,一时成为显学,才真正发挥其思想影响力。

——王月清《影响中国文化的十大哲人》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王夫之思想的影响。
2021-07-11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怀化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与社会经济、政治形势密切相关,同时又反作用于经济、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在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间发生了人类精神的奠基。这个时代称为“轴心时代”。在此时代中,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几乎同时产生于中国与西方,而他们互不知晓。

——摘编自雅斯贝斯《哲学导论》


(1)例举:公元前5世纪左右中国与西方出现了哪些杰出的思想家?(中、西至少各举两列)结合所学指出“轴心时代”的中国与西方有哪些相似的社会情形?

材料二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举,在当时仅是将“百家”摈弃于官方尊奉的意识形态之外,对其在社会上自由发展则不予干预,未曾一概禁绝。在实际政策的制定上,仍然带有相当大的灵活性,并非教条地照搬儒家原则。法家的一套施政思想、手段仍然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只不过注意用儒术加以包装、“缘饰”。虽然王朝治国并非纯用儒学,但由于形成了一套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选官和教育制度,故而儒家经学大盛于时。另外,汉儒鼓吹的“天人惑应说”也使专制皇权受到某种程度的约束。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汉代儒学对王朝政治的影响。

材料三 实学思潮是从宋明理学中分化出来的一股新的社会进步思潮,实学思潮适应明末清初社会的变迁而兴起,把研究的范围扩大到社会领域和思想文化各个领域。明清实学的精神首先表现在经世思想上,乃是锐意于社会改革的经世济国。与宋明理学家“凭是天崩地陷,他也不管,只管讲学”的避世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摘编自尚斌等《中国儒学发展史》


(3)根据材料三,比较明清实学思潮与宋明理学主要的不同点。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

——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

材料二:李贽生活在比较繁华的贸易港口泉州,西方的一些先进思想观念通过这一窗口传播进来。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影响下,李贽的思想更具反叛精神,富有战斗性……他在《焚书》卷一中认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故举衣与饭,而世间种种自然在其中。非衣饭之外,更有所谓种种绝与百姓不相同也。”

——百度·百科

材料三:船山(王夫之)视宇宙为一生生不息之历程。在这个历程里,气之阴与阳不断地融合,如是,气与理俱日新不已。这种哲学导致了大胆的反传统结论。理既只是存现于具体事物与制度之中,那么宋明新儒学视为社会之典范的“天理”,就根本不存在了。

——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程朱和王阳明对“理”的认识有何不同。两者穷“理”的途径有何差别?
(2)材料二中李贽对“理”是怎么认识的?分析产生这一认识的独特因素。
(3)材料三中王夫之对“理”有何认识?请用同时代思想家的某一观点为材料三中“导致了大胆的反传统结论”提供佐证。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理学在社会教化功能中的积极作用。

6 . 古代儒学家一直关注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星队(坠)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上闇(暗)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

——荀子《天论》

材料二   陛下发德音,下明诏,求天命与情性,皆非愚臣之所能及也。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事在强勉而已矣。

——董仲舒《天人三策》

材料三   生有生之理,死有死之理,治有治之理,乱有乱之理,存有存之理,亡有亡之理。天者,理也,其命,理之流行者也……。违生之理,浅者以病,深者以死。人不自知而自取之,而自昧之……夫国家之治乱存亡,亦如此而己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荀子的自然观。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政治主张。

(2)据材料二,归纳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及其目的,并辩证说明董仲舒与荀子思想的关系。

(3)据材料三,指出王夫之认为国家治乱存亡的关键因素及其思想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不同时期儒学家探讨的共同主题和出发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