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李贽是时代的先知先觉者,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杰出的、勇敢的启蒙思想家。他关注现实,积极参与社会斗争,广泛吸收历史上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撰写了大量学术著作,“言有触而必吐,意无往而不伸”,在当时和后代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摘编自牛鸿思《我所认识的李贽--李贽尊孔与反孔试论》

材料二   学术上,顾炎武主张“明道救世”“引古筹今”的“实学”。学风上,他批判八取士制度,认为“文须有益于天下”。政治上,他反对“独治",认为“独治而刑繁,众治而刑措”。道德上,他主张“张四维、厚风俗、行己有耻”。

——摘编自张岂《顾炎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贽“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杰出的、勇敢的启蒙思想家”的表现,并简评其思想。
(2)根据材料二,分析顾炎武思想主张的影响。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思想家及其主要思想

思想家主要思想
1他认为不应原封不动地恢复“周礼",要实行“托古改制"。强调行“仁政"先要使“民有恒产”,认为人先天就具有统治阶级所要求的那些基本道德品质的萌芽。倡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他说:“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所在便是物",“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在他看来,伦理纲常是人们心中所固有的.先验的“良知",要认识伦理纲常之“理",其途径不是通过外在的实践去获得,而是到心中去体认。
3他说:“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认为只有“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才能达到“天下治矣”的目的。提出“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指斥心学弊端,反对空言,强调“博学于文,行已有耻”。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分别提取表中思想家的主要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所对应的思想家。
2021-02-08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平顶山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已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

材料二: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

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1)材料二中,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是什么?他的学术实践在当时有何意义?
(2)上述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何共同点?结合当今时代,谈谈你的认识。
2021-02-02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

——摘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材料二   “内圣外王”一词,最早是由道家提出来的,但是儒家却将它进一步阐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和人生理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内圣”是指个人通过提高自身的心性修养而达到的一种高尚境界或者说是理想的境界;“外王”是指个人把这种高尚的心性修养推广到自身以外的社会领域,用这种高尚的心性修养来治国安民。儒家在其历史嬗变过程中……“内圣”和“外王”在不同的时期,其侧重点也不尽相同的。……通过内圣外王我们能够感受到一种自强不息、积极有为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

——摘编自张立阳《儒家内圣外王的思想的内涵及其当代意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对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的观点,联系所学知识,指出宋明理学与明清儒学是怎样体现“内圣外王”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