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8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缓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玮机抒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年)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在洋布畅销的情势下,90年代以后,中国官商也开始自设机器织布厂。先是上海设机器织布局,后来湖北也设立了机器织布局,开始在本土生产机织布。此后至20世纪初的一二十年间,各地商人纷纷开设机器织布厂。仅在1897-1912年的十五年间,全国各地就新开设机器织布厂约六十家……掀起了一股设厂热潮……从此,民间俗称的“洋布”不再只是指由外洋输入的外国棉织品,而成为以新式机器纺织的机织布的通称。

——摘编自李长莉《洋布衣在晚清的流行及社会文化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97—1912年间掀起“设厂热潮”的原因。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手工业是中国古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原始社会晚期,中国的手工业就已经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西汉时期,在齐郡设置的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到明代前期时,官营手工业占用的工匠已多达三十余万人。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新部门,同时古代中国手工业生产有着大量的发明创造,如造纸术、印刷术等;也有着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各项技术,如冶金技术中的灌钢法;同时古代中国陶瓷、纺织、漆器等手工业中令人惊叹的精湛工艺水平更是人所共知的事实。

——摘编自黄文莲《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材料二:在近代中国,无论城市的还是乡村的手工业,也无论是手工工场还是家庭手工业,大多是在商业资本的支配下徐徐发展。从1875年的磁州煤矿到1890年的大冶煤矿,在中国第一代的14家新式煤矿中,无一由原来手工采煤的土窑业转化而来。在商人包买主广泛控制下的手工棉纺织业,也无一演变为资本主义的机器纺织工人。中国近代手工业在进入20世纪之后,一些手工工场开始使用机器。近代手工业的发展,始终以分散的个体生产为主体,没有摆脱“悉听小民自为”的家庭生产之境况。

——摘编自陈庆德《中国近代手工业的发展趋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分析近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发展趋势的内在基础。
2023-03-14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汉中市校际联考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神话传说《牛郎织女》的剪纸作品。

图2:2014年3月21日世界首套夏绣特种邮票《民间传说——牛郞织女》作品首次将邮票与江西新余市特有的手工夏布刺绣艺术完美结合,填补了世界邮票收藏史上的空白,属中国首创。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两幅图片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什么经济形态?它最早出现在什么时期?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这种经济形态有何突出特点?
(3)结合材料,请合理地推测一下,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怎样的?

材料二下列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以金属冶炼的文物图片。



(4)根据材料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古代冶炼技术的进步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材料三史书记载:罗马共和国士兵使用的刀剑是用熟铁制的,刺到敌人身上立刻弯曲,需放在地上用脚踩平再用。同一时期(春秋战国),我国的刀剑却锐利坚硬。


(5)依据材料三,为什么同一时期我国的刀剑比罗马共和国士兵所使用的更锐利坚硬?

材料四材料(1)唐诗云:“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扬州)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

材料(2)宋诗云:“远闻叫声声,衣服两大堆,件件来回经。”“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材料(3)苏州“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出现“大户张机为生”,以增殖财富;而工匠“趁织为活”,“得业则生,失业则死”的现象。

——高中历史教材



(6)结合材料(1)、(2),提炼唐宋时期的商业发展的相关信息。
(7)阅读材料(3),从《苏州丝织业手工工场》图中提取信息,说明在城市的经济领域又出现了什么新的现象。导致这一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023-01-10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由于植棉的普遍和棉纺织技术的提高,至明代中叶,上海地区已经是全国棉纺织中心松江府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仅是纺织中心,而且是棉布和棉花的集散地。到清朝初年,上海的棉纺织业,号称“衣被天下"。到十八世纪中叶,上海的棉纺织业,在工具上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当时已经有棉布的包买商出现,时人叶梦珠说:“前朝标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在松江府西郊开设的百余家暑袜店,商人将原料发给“合郡男妇”制造,制成后交回店中,计件或计时给予报酬。

——摘编自张家驹《黄道婆与上海棉纺织业》

材料二:随着贸易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江南棉商强烈感受到国际市场的挑战。江南棉商走出了一条既充满荆棘坎坷又富有竞争和进取,既蕴含着历史传统又富有近代意识的独特发展道路。交易方式上既有如交易所式的近代交易方式,也不乏沿街售卖的古老买卖形式,棉花品质判定上既有精准的数字标准化核定,也有完全依靠棉商经验的定夺,加工方式上既有先进的机器轧花,也有古老的人工轧花,这充分体现了中国近代商业贸易所呈现的多元结构和转型形态。其演变的动力“既有来自西方文明的示范和挑战,也与自身的生存环境和所具有的独特内涵密切相关,是外来冲击与内在逻辑的合力推动”。

——摘编自于新娟《挑战与机遇:近代国际化背景下的江南棉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上海地区棉纺织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江南棉纺织业发展的新变化。
2022-12-10更新 | 165次组卷 | 4卷引用:陕西省延安市子长市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丝绸生产中如纺织、养蚕、种桑等工序一直是妇女的工作,男性主要负责耕种土地。到了16世纪,江南地区的养蚕由家庭作业跃升为地区作业,除了妇女仍然为生产蚕茧而忙碌外,男性也在纺车前工作。这表明当时
A.妇女的社会经济地位显著提升B.民营手工业的经营模式发生变革
C.市场扩大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D.农业经营以自由雇佣劳动为基础
6 . 从明朝后期到清朝中叶,在中国南方部分地区的个别行业中出现了较大规模地使用雇佣劳动力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反映了中国手工业
A.生产技术的提高B.资本投入的减少
C.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D.海外市场的扩大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长安城的面积达83.1平方千米,按中轴对称布局,由外郭城、宫城和皇城组成。城内街道纵横交错,划分出110座里坊。此外还有东市、西市等大型工商业区和芙蓉园等人工园林。城市总体规划整齐,布局严整,堪称中国古代都城的典范。

——摘自《国家地理》

材料二 “……高头街北去,从纱行至东华门街,晨晖门,宝篆宫,直到旧酸枣门,最是铺席要闹。……东去乃潘楼街市,街南曰‘鹰店’,只下贩鹰鹘客,余皆真珠布匹,香药铺席。南通一巷,谓之‘界身’,并是金丝银帛交易之所……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罢瓦。……内中瓦子莲花栅,牡丹栅……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

——摘自《东京梦华录》

材料三 苏州“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出现“大户张机为生”,以增殖财富;而工匠“趁织为活”,“得业则生,失业则死”的现象。

——摘自《手工业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长安城的布局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描写是中国古代哪个时期的哪座城市?与唐朝长安相比,该城市有何发展?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的现象属于何种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出现于何时?
8 . “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这段材料反映了明代丝织业中
A.手工业者技术高超B.私营手工业规模超过官营
C.工匠与机户关系紧密D.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9 . 据乾隆年间的《震泽县志》记载:“若无产者,赴逐雇倩(请),抑心殚力,计岁而受值者,日长工;计时而受值者,曰短工;计日而受值者,日忙工。”此现象可以得出当地
A.市民生活困苦不堪B.手工业生产占主导
C.新的经营方式出现D.百姓放弃农业生
10 . 明人冯梦龙在其《醒世恒言》中描述了施复发家致富的故事,施复夫妻在苏州盛泽镇辛苦经营,由一张织机发展到三四十张织绸机;明人张翰在《松窗梦语》一书中,记载了其祖上在成化末年,购机由一张到二十余张的情况,其祖上发家是在杭州。这些记载可用来说明当时
A.苏杭丝织业出现新的生产关系B.文学创作来源于社会经济素材
C.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基本完成D.丝织业的手工工场处于领先地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