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词语和概念的变化,可以为探究历史提供重要信息。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问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国,对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中国古代本有“科学”一词。如宋人文集中有“处科学之兴,世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甚至于老死而或不遇”之句。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音译为“格致”。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作用。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从事科学,讲求政艺。”民国初,学界还将science音译为“赛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

——摘自《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等

材料二:随着“代议制民主”概念的形成和逐渐流传。民主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化。不仅古代“直接民主”是“民主”,而且近代“间接民主”也是“民主”。随着后一种民主在实践中的不断扩展和完善,它几乎成了人们所知的西方那一个人唯一形态,日常使用的“民主”一词,指的已不是古代直接民主。

——据《美国革命时期民主概念的演变》等


问题:
(1)19世纪中叶以后,从“格致”到“赛因斯”,反映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从“经济”、“中学”、“粉丝”3个词语中任选1个,说明其含义或用法的历史变化。
2019-09-22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北大附中香山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第一学期期中测试历史试题
2 . 我国史学研究历程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变化过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历史著作中对林则徐的评价
魏源的《道光洋艘征抚记》称赞林则徐在广东抗英“不调外省一兵一饷,而长城屹然。”认为其他地区如果也像林则徐这样,“则庙堂无南顾之忧,岛寇(指英国)有坐困之势。”
1945年范文澜在延安编写的《中国近代史》认为林则徐“最特出的方法,尤在于始终相信‘民心可用’”“懂得抵抗侵略必需依靠民众这一真理”而被人民纪念和尊敬。
李侃的《中国近代史》(1994年版)特别指出林则徐研究西方,“不禁止外国商人进行正当的贸易,提出‘奉法者来之,抗法者去之’的正确方针”“具有远大眼光和务实精神”。


请以“不同时代对林则徐的不同评价”为主题,简要阐释你的观点。要求:结合时代背景,充分利用材料,史论结合。
2019-09-16更新 | 12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年北京重点中学高三第二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3 .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际交往日益密切。
鸦片战争以前,华夷观念是中国人描述世界局势的固定思维方式。中国人习惯将中国称为“天朝”“天朝上国”,而将中国以外的国家称为“夷狄”“蛮夷”等。在华夏族的眼里“夷”是不知礼仪的野蛮人。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随着中国人对世界了解逐步增多,他们描述世界的词汇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虽然称西方为“夷”者仍然存在,但是“泰西”(即遥远的西方之意)和“西洋各国”的使用逐渐增多。郑观应指出,“夫地球圆体,既无东西,何有中边,同居覆载之中,奚必强分夷夏。”
甲午战争之后,“夷”在整个中国人的世界词汇中已经微乎其微了。与此同时,“泰西”“西洋各国”“西洋”等词汇居于主导地位,以“强国”“列强”指英、法、美、德、日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现象也开始增多……“瓜分”一词也是这一时期的主流话语。
——摘编自任云仙《近代中国国际政治词汇演变论析》
词汇使用的变化可以反映出思想观念的变化。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晚清时期中国国际观念变化的历程,并分析说明其影响。
2016-11-27更新 | 387次组卷 | 2卷引用:2015届北京海淀区高三下期适应性练习文综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