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1842年6月,道光帝在《著福建浙江广东各督抚制造战船事上谕》中指出:中英交战中“为陆守之计,迄无成效”,若“能制造大号战船,度其力量堪与逆夷外洋接仗,上之足歼丑类,次亦不失为尾追牵制之计”。这反映出清廷
A.天朝观念受到冲击
B.萌发近代海权意识
C.即将开始洋务运动
D.调整传统御敌策略
2 . 据英国人宾汉回忆,1841年5月,英军(在广州)曾到处遭到袭击,而“这些人(袭击者们)显然是在田间工作的农民,一到他们以为有机会可乘攻打一个孤立者时,就会拿起一枝火绳枪
而试图射击他”。这一描述反映出
A.英军侵华战争的非正义性
B.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精神
C.英国未能实现侵华的目的
D.清政府组织人民奋勇抗英
3 . 鸦片战争中,英军坚船利炮是其能够取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在中国沿海作战也面临诸多不利条件,英国军官伯纳德(W.D.Bernard)指出:“对于中国沿海不完善的地理知识和缺乏准确的海图,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困难。”这就意味着,英军面对的主要困难之一是缺乏对中国沿海地理知识的精准了解。但在战争过程中,利用停战,英军加强了对中国沿海和内河的水文测量,结果英军后期战争就变得非常顺利,没有受到地形的制约,这表明
A.英国侵略中国蓄谋已久
B.英国人对中国的地理认知影响了战争的进程
C.清政府腐朽落后导致中国战败
D.技术上的优势是英军获胜的最主要原因
4 . 《鸦片战争: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写道:“当(英)舰突破虎门要塞,沿江北上,开向马乌涌(炮台)时,(珠)江两岸聚集了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平静地观看自己的朝廷与我军的战事,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材料主要说明
A.国人对世界局势一无所知
B.清政府完全失去人民支持
C.英军笼络了广东下层民众
D.普通民众对战争比较茫然
2017-10-26更新 | 362次组卷 | 42卷引用:辽宁省阜蒙县二高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5 . 鸦片战争期间,广东按察使王廷兰在写给家人的信中说:“各处调到的兵……毫无纪律。互斗杀人……夷兵抢夺十三洋行,官兵杂入其中,肩挑担负,千百成群,竟行遁去……从不闻清查一二。”上述材料(   )
A.丑化了清朝军队B.因是家书而无史料价值
C.反证英军纪律严明D.能说明清军战败的原因
6 . 鸦片战争后,清廷和战不决,英人驱船攻向炮台,守将关天培英勇殉职,英舰进攻岸台,带领着鸦片船尾随而至,一些民间小船协助贩运。粤兵名为迎敌,也同时伺机护贩,藉得好处。此一情景,史家最可能用怎样的总结性文字来描述?(       
A.忠勇之军,撤溃已尽;利之所在,对敌如戏
B.忠勇之军,撤溃已尽;民气所在,虽败犹荣
C.将领愚昧,不足御敌;利之所在,对敌如戏
D.将领骄堕,不足御敌;民气所在,虽败犹荣

7 . 材料一   1840年春,英国议会在辩论对中国出兵是否合理的问题时,“反对派以拒绝支持一种恶毒的、有伤道德的交易而进行战争为理由反对政府的政策”。

——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二   1840年3月,英国对华棉制品出口商,曼彻斯特商会主席莫克·维卡在致英国外相巴麦尊的信中说:“是他们自己陷入了错误的处境,逼得我们不得不走上为国家所受的侮辱,为个人所受的委屈要求补偿的地步。如果曲解自由与正义的观念,现在我们不去为我们和他们之间商务关系上的合理利益而采取被迫采取的态度,这种想法就太堂吉诃德了。”

材料三   莫克·维卡在信中还说:“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随着关系的改善,我们输出(棉织品)的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

——《英国纺织利益集团与两次鸦片战争资料》


(1)概括材料一中“反对派”反对政府政策的理由?
(2)据材料二,总结莫克·维卡所表达的主要观点。
(3)概括指出材料三中“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的真实含义。
(4)综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