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林则徐是彪炳青史的民族英雄,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毛泽东评价林则徐是“我们的民主革命先驱……从林则徐算起,一直革命了一百多年。”把林则徐放在了“中国民主革命先驱”的历史地位上。林则徐“开眼看世界”主要是指他(     
A.领导了虎门销烟B.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C.设译馆,翻译外文刊物D.编订了《海国图志》
2 . 如表是禁烟运动前后林则徐的主要活动,反映出林则徐视野转移的轨迹是
1823 年任江苏按察使1837 年升湖广总督1839 年受命钦差大臣赴广东禁烟1840 年主持禁烟期间
澄清江苏吏治, 改革审判程序, 亲自裁决案件采取“修防兼重”, 使江汉数千里长堤无一处漫口请人翻译英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在此基础上辑成了《四洲志》购买外洋大炮,“并购旧洋船为式,使兵士演习攻首尾、跃中舱之法”
A.由补偏救弊到拨乱反正B.由匡时济世到倡导变革
C.由改革内政到关注世界D.由天朝上国到师夷长技
3 . 鸦片战争爆发前,林则徐时常“探访夷情,知其虚实”,并购买西方人出版的报纸,招募翻译“以定控制之方”,大且购买西洋炮,还仿造了两艘“底用铜包,篷如洋式”的西洋船,并将购买的武装商船改造成清军水师的训练舰。这表明林则徐
A.洞悉英国的武装实力B.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C.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D.已摆脱传统“夷夏”观念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时期人物活动或主张
春秋战国孔子奔走列国,求天下安定之道。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明清之际顾炎武实地考察许多州县,写成巨著《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平天下者,均天下而已。
晚清时期林则徐主持编译《四洲志》,“开眼看世界”。康有为: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和为一体;宪法乃维新之路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围绕“时代与知识分子”,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该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叙述准确)
2021-06-02更新 | 547次组卷 | 49卷引用:福建省永安市第三中学2018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世纪上半期,在抵抗英国侵略的过程中,士大夫们创作了一大批提倡反侵略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反映出在外敌入侵的刺激下,士大夫们的触动和觉醒。他们所宣传的思想观点在当时社会上
A.促进了维新变法运动B.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
C.推动洋务运动的开展D.促使中国人彻底觉醒
2021-04-11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4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鸦片战争后,西方教会医院在中国大量开设,人们只有在遇到外科、眼科疾病时,才倾向于向西医求助,而内科疾病一般是在中医诊治多次无效后,才去尝试西医。这从侧面反映了
A.中国人“华夷之辨”的心理防线B.西医的疗效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
C.国人对外来侵略强烈抵制的心态D.“西学东渐”深刻影响国人生活
7 . 以下是某同学进行历史主题研学时查阅的资料内容,可概括出他的研学主题是
《四洲志》《海国图志》
《资政新篇》
《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A.救亡图存的探索B.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C.民族危机的加剧D.学习西方思想文化
8 . 林则徐的《四洲志》搜集了西洋各国的情报与知识,魏源的《海国图志》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徐继畲的《瀛寰志略》重点考察了欧美各国的国情状况。这些现象表明当时中国
A.已经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实践B.知识界充分认识到中西差距
C.天朝上国的旧观念被完全颠覆D.“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萌发
9 . 鸦片战争中,林则徐在反思之余,得出结论∶"船炮水军断非可已之事,即使逆夷逃归海外,此事亦不可不亟为筹划,以为海疆久远之谋。况目前驱鳄屏鲸,舍此易济。"这表明林则徐
A.推动了海防近代化的起步B.已突破"重陆轻海"的传统国防观
C.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D.对东西方间的差距已有清醒认识
2021-01-07更新 | 159次组卷 | 5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侨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10 . 1848年,徐继畬刻印出版《瀛环志略》,首以“地球平圆全图”为引,介绍东西半球的概况,然后展示“皇清一统舆地全图”,显示中国在亚细亚之东南。当时文人指出徐继畬“一意为泰西声势者,轻重失伦,尤伤国体”。这一现象说明了
A.“天朝上国”观念亟待突破B.中国对世界的认知较客观
C.“中体西用”思想付诸实践D.中华民族的意识开始觉醒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