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5 道试题
1 . 18纪末,铜钱七、八百文可兑换一两白银,到鸦片战争前夕,则要一千六百文铜钱才可换得一两白银,白银价格在近五十年中涨了一倍。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闭关锁国导致白银流入减少B.生产凋敝严重影响商业贸易
C.走私贸易直接引发银贵钱贱D.工业革命冲击中国传统经济
2 . 英国的格雷斯顿曾这样评价鸦片战争:“在人类历史中,我从未见过如此不正义并故意要使国家蒙受永久耻辱的战争.飘扬在广州城头的英国国旗只是为了保护一桩可耻的交易进行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支持英国对华发动正义的战争B.为英国发动战争作辩护
C.未看到英国发动战争的真实目的D.支持中国的反侵略战争
2019-12-18更新 | 329次组卷 | 35卷引用:2012届陕西省宝鸡中学高三第四次月考历史试卷
3 . 黄爵滋于道光十八年(1838年)上书朝廷:“各省州县地丁漕粮,征钱为多,及办奏销,悉以钱易银,折耗太苦,故前此多有盈余,今则无不赔垫。各省盐商卖盐俱系钱文,交课尽归银两。昔之争为利薮,今则视为畏途。”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巨商屯积银元B.地方官吏盘剥C.鸦片走私猖獗D.银钱比价剧变
4 . 鸦片战争爆发前,前往广东进行中英谈判的钦差大臣琦善在给义律的照会中说:“(英方)乃先占据定海,本不能不上干天怒。特缘本大臣……叠奏贵国情词恭顺,方简派本大臣爵阁部堂来此查办。否则大皇帝抚有万邦,人稠地广,添船添炮,事有何难?”由此可见,琦善
A.认识到英国船坚炮利
B.依然秉持天朝上国观念
C.缓和了中英之间矛盾
D.熟悉近代国际交往准则
5 . 鸦片战争时期,英国舰队司令伯麦对清朝谈判人员说:“断鸦片可,断一切贸易不可。贸易断则我国无以为生,不得不全力以争通商。”著名传教士领袖李提摩太也说:“泰西各国素以爱民为治国之本,不得不藉兵力以定商情。”上述材料表明
A.英国承认鸦片走私的不合法性
B.西方世界对英国发动战争的支持
C.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本质目的
D.英国对中国闭关锁国政策的不满
6 . 19世纪以前,中国的“二十四史”一直把西方世界各国列入附属的“西域”;而西方的“世界史”则把中国列在最遥远、生疏的边缘地位。这说明
A.当时尚未形成世界地图的概念
B.中国长期处于世界中心
C.世界市场雏形还未出现
D.中西方缺乏相互全面的认识
7 . 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其中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判断的表述是
A.中英战争B.鸦片战争C.通商战争D.夷匪犯境
2019-01-30更新 | 1580次组卷 | 84卷引用: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上海卷)
8 . 清道光末年梁廷楠(楠)撰写的《夷氛闻记》描述了英国议会决议出兵中国的场景:“顾通国商民皆不欲启衅东粤,且用兵势将加税也,议数日不决。终以众喙汹汹,人持一见,遂以求和争战两事,诣其所事罗占土神祠阄卜,将决焉,得战阄三,于是专意称兵。”该记述反映出作者对
A.鸦片战争的原因缺乏深刻认识
B.场景的描述与事实相一致
C.英国政治体制已经有相当了解
D.英国社情民意有清醒认识
9 . 19世纪前期,《澳门新闻报》载:鸦片入口,议定规银,每箱若干。这些规银系与总督衙门以及水路文武官员,唯关口所得最多。此项银两,皆预备存在英国或他国鸦片船上,以便分派。或在船上来取,或在省城交收。据此可知当时
A.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大量外流
B.虎门销烟后鸦片走私禁绝
C.清政府对西方侵略的认识不足
D.腐败统治潜伏着民族危机
2018-05-01更新 | 642次组卷 | 19卷引用:【全国省级联考】广东省2018届高三下学期4月模拟考试(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2018·江苏·一模
10 . 1839年9月,林则徐在会奏中指出:“臣等细察夷情,略窥底蕴,知彼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伺中华”“该夷义律在粤多年,狡黠素著,时常购觅邸报,探听揣摩,并习闻有‘边衅’二字,借此暗为恫喝,实则毫无影。”这表明林则徐
A.已经做好了战斗的充分准备
B.仍受天朝上国思想影响
C.揭示出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
D.对英国具有必胜的信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