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下面是当时中日两国公开出版物刊载的关于马关谈判议和的手绘场景图,这组图片
中国报刊上的图片:《各国钦差会同李傅相议和图》,中坐长须长者为李鸿章。日本报刊上的图片:《清国媾和使来朝谈判之图》,穿西式礼服者为伊藤博文等。

A.一手资料,史料价值高
B.客观真实反映历史事实
C.主观想象不具史料价值
D.掺杂了作者强烈的感情
2018-01-22更新 | 217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资阳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文综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小辛同学参加了以“战争与民族意识觉醒的关系”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小组,他们展开相关理论学习与史料搜集工作,形成了如下学习笔记

观点1807年)提尔西特和约对于德国曾是莫大的耻辱,而同时它又是德国走向民族大复兴的转折。

——【俄】列宁

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以地球上最大之民族,而能建设适于天演之国家,则天下第一帝国之徽号,谁能篡之。

——梁启超


材料
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激起了被占领的国家和地区民族的反抗。德意志资产阶级深深感到其利益受到严重的威胁,德意志爱国主义者认识到了加强民族意识、唤醒民众民族自觉的必要性。他们大力宣传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致力于民族解放斗争,民族复兴运动开始广泛地兴起。

——摘编自罗群芳《拿破仑战争与德意志民族主义的兴起》

甲午中日战争激发了国人的民族意识。1894年,孙中山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1895年,严复首次在《救亡决论》中喊出了“救亡”口号;康有为在北京发动“公车上书”,最终演变成为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1901年,面对“亡国灭种”的严峻危机,梁启超首次提出了“中国民族”的概念,从而开启了近现代中国民族意识觉醒和民族精神重构的伟大历程。

——摘编自布海璐、毛维国《论近现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族精神的重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觉与民族凝聚力建设探寻》

通过研读,自拟论题,结合笔记中的观点与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2-05-14更新 | 332次组卷 | 7卷引用:河北省2022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模拟演练(三)历史试题
3 . 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素之一,去伪存真是其中的关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美国的《哈勃周刊》和《论坛》杂志分别撰文,认为:“日本代表着现代文明,中国代表着野蛮或者至少是一种没有希望的过时的文明。 ” “战争确实具有广泛的意义——它是进步与停滞不前之间的一场斗争。 日本的胜利意味着现代文明扩大到朝鲜,以及她的财富向世界开放。 相反,中国的胜利意味着继续延续朝鲜的无能。 ”

材料二   “满清氏元(原)塞外之一蛮族,既非受命之德,又无功于中国,乘朱明之衰运,暴力劫夺,伪定一时,机变百出,巧操天下……虽然,我国之所惩伐在满清朝廷,不在贵国人民也;……夫贵国民族之与我日本民族同种、同文、同伦理,有偕荣之谊,不有与仇之情也。 ”

——甲午战争开始后日本发表的讨清檄文《开诚忠告十八省之豪杰》


概括材料一、二的观点,并选择其中的一个观点进行反驳。
4 . 下表为1892~1900年间进入四川的洋货总值。据此可知(     
年度 1892 1893 1894 1895 1896 1897 1898 1899 1900
价值(海关两) 582.5万两 457.4万两 511.4万两 561.8万两 692.9万两 844.4万两 796.7万两 1307.5万两 1291.8万两

A.当时四川的近代化程度较高B.甲午战争后列强侵华进入新阶段
C.新通商口岸的开放加剧商品倾销D.商品输出是列强主要经济侵略手段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甲午中日战后,许多中国人出于对中国国际地位的担忧,开始认真反思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语言甚至儒家文明的价值,在许多方面,1895年后的中国失去了同一性和历史性。这说明甲午中日战争
A.阻断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B.增强了国人的民族凝聚力
C.整合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
D.刺激了国人变革传统的愿望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