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历,又称“阴历”、“农历”,是中华文明的一大象征。过去的东亚汉文化圈以农耕文明为主,传统的中历既表现月亮的阴晴圆缺,又反映太阳的四时变化,是非常适合东亚社会的,中国、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东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一用就是两三千年。

中历过去在东亚的通用,还具有国际秩序的象征意义。“正朔,所以统天下之治也。”(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四十《同文》)。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历法的国家之一,也曾以颁赐历法来宣示对天下的控制。在朝贡-册封体制之下,通用或部分通用中国历法,是东亚传统国际秩序的象征。

使用统一的中历历法,曾经是东亚汉文化圈的传统标志之一。在漫长的岁月里,东亚人民依中历来生活、生产,大至国家大事,小至个人生日,无不以中历来记载。可以说,中历作为一种时间坐标系统,其影响已渗透到东亚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进入近代以后,东亚各国纷纷“脱亚入欧”(实是“脱中入西”),其标志之一,便是弃中历而改用西历。西历就是西洋历法,又称“阳历”、“公历”。西历是太阳历,只反映太阳变化,不反映月亮变化。从1873年日本率先改用西历,1896年朝鲜半岛开始使用西历,到1912年中国本土最终改用西历,短短四十年间,东亚各国完成了从中历到西历的转变,但在民间和民俗的层面上,中历还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摘选自《新民晚报》2010.4.11 《中国岁时文化在东亚》


(1)根据材料,古代东亚各国为何大都采用中历?
(2)结合材料和所学,分别说明近代日本和朝鲜改用西历的原因。
(3)基于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中国岁时文化在东亚的变化?
2 . 《全球通史》记载,西方列强维持着几支炮舰舰队,在从上海到重庆1500里长、横穿中国中心的长江中巡逻。实际上英国海军中有位军官还拥有“长江海军少将”的头衔。该现象发生在(     
A.《南京条约》签订后B.“二十一条”签订后
C.《辛丑条约》签订后D.《马关条约》签订后
2021-01-16更新 | 556次组卷 | 31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山东师大附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线上检测历史试题
3 . 在晚清“西学东渐”的过程中,日本人翻译的西洋政法、史地记载,成为清末民初中国知识界认识西方的重要来源。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日本对清政府的控制加深B.中日两国之间的往来友好
C.日本距中国的地理位置近D.中国民族危机的不断加剧
4 . 据记载,《马关条约》签订后的“第一年,日本对中国的棉纱输出立刻增长了4.3倍;第二年,在1896年的基础上又增长了1.8倍”。这说明
A.中国近代纺织原料主要依赖进口B.帝国主义进入资本输出的阶段
C.近代中国经济半殖民地化的加深D.中国民族工业对棉纱需求剧增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