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1 . 如表为1893~1899年农产品出口量进行的统计(单位:担)这说明(     
年份棉花豆类油类烟叶
1893年941541967292152069110513
1895年110621176556292585112014
1897年1166092046662349972141877
1899年1481002801536268280172987
A.农耕文明依然具有相当优势B.中国进一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D.中国内地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提高
2024-02-08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19世纪70年代,由于财力不支,清政府内部出现了陆地和海洋边疆防务何者优先的大讨论,史称“海防与塞防之争”。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中央权威式微B.领海主权丧失C.边疆危机严重D.民族意识觉醒
2024-02-02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日本在中国购买3万吨煤炭和3000石大米,开战后有官员建议停止供货,但李鸿章却说,“订货在失和之先”,命令继续供货,“以示信用”,而这些煤炭,正是日本进攻中国的军舰燃料。这可用于说明(       
A.战争中清军的作战策略不当B.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
C.清廷的战败与统治腐朽相关D.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大大加深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著名学者辜鸿铭说:“咸同年间(1851—1875),粤匪扰乱。清廷如一丛病之躯,几难著(着)手。得一时髦郎中湘乡曾姓者,拟方名曰‘洋务清火汤’,服若干剂未见转机。”

材料二 甲午战争失败后,李鸿章伤感地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是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以上材料据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等整理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咸同年间清廷多“病”缠身的原因。
(2)辜鸿铭为什么称“湘乡曾姓者”为“时髦”的郎中?
(3)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李鸿章“伤感”的主要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为防止日本进一步图谋台湾,清政府加强了守备,并于1885年正式宣布在台湾建省。这反映出(     
A.政府海疆防御意识提高B.传统的宗藩体系已经解体
C.中央政权开始经略台湾D.中国外交观念开始近代化
6 . 1884年,香港、广州报纸大力渲染抗法将领刘永福和黑旗军事迹,并把刘永福照片大量复制后用来发售,深受民众欢迎。这反映了(     
A.报刊媒介决定社会舆论走向B.新式思想推动民主革命
C.甲午战后反侵略斗争的高涨D.民族危机激发爱国情怀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82年,法国攻陷河内,直窥云南。清廷内部形成主战与主和两种势力。188312月,中法战争爆发。李鸿章等认为中国军力薄弱,“深入鏖战,恐无把握”,中国“兵轮船本少,又未经战阵”,而法国“船械之精,操演之熟”,“海上实未可与争锋”,主张息事宁人。陈宝琛、张之洞等则积极主战。陈宝琛上奏:“欲长治久安,非出于一战不可。”张之洞提出:“助越之势,沮法之气”,“断无坐视之理”。《申报》积极关注这一事件。以马尾海战为转折点,《申报》的舆论导向经历了由“拥战”到“主和”的转变。《申报》认为不能把“战”与“和”的表态作为是否“忠君爱国”的判断标准.而审时度势、据事直书方为真正的“忠君爱国”。

——摘编自黄飞《由“战”转“和”:中法战争时期<申报>的舆论导向》


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国内碰对法国侵略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一种主张予以分析。
2023-02-17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一级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8 . 1885年,清政府强化了对台湾的管辖,建立台湾省。这一举措体现了清政府(     
A.适应战时的需要B.统治危机的加深C.主权意识的增强D.边疆危机的解除
9 . 《人民日报》曾评价:在某战役中,冯子材以近70岁高龄挺身而出,置个人安危于不顾,驰赴沙场,精忠报国,其展现出的民族气节与爱国主义精神令人称颂。该战争是(     )
A.鸦片战争B.中日甲午战争C.中法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023-02-12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南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马关条约》签署后,台湾人民“涌入衙署,哭声震天”,请时任台湾巡抚唐景崧向清政府转达台湾属倭“如赤子之失父母,悲惨至极!”日军在攻台战役中,感叹说:“有全台皆兵之感”。材料反映出台湾人民(     
A.强烈民族认同感B.同情清廷战败
C.斗争取得了胜利D.内部矛盾激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