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1 . 甲午战争之前,清朝统治者虽然事事对西方列强让步以求苟安,但唯独对日本一直态度强硬。这主要是因为(     
A.日本实力弱于西方列强B.清政府不谙熟近代外交
C.华夷之辨观念根深蒂固D.两次鸦片战争的失利
2022-12-26更新 | 135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二中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下图为从沉船“丹东一号”打捞上来的瓷盘底部文字复原图,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证实;“经过长达3年的水下考古,‘丹东一号’就是当年沉没的致远舰。”该材料可以用于研究甲午战争中的(     
A.丰岛海战B.旅顺口之战C.黄海海战D.威海卫之战
3 . 有人曾发出这样的感慨:“从前我国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是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被东方小国打败”是在下列哪场战争中
A.第一次鸦片战争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第二次鸦片战争
4 . 图1是《点石斋画报》乐卷上刊登的关于牙山战役的图画。它是对战斗宏大场面的全景再现。图2来自1894年在日本出版的《日清战争画报》。图中上方矩形文字框中写道∶"大岛旅团的士兵英勇奋战,将牙山的清军驻兵打得溃不成军。"这两幅图片
A.说明中日两国均在前线派驻记者B.说明牙山之战真实历史无从考证
C.为了解甲午战争提供了可信史料D.为研究甲午战争提供了独特视角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下图是一幅日本浮世绘(风俗画)作品,作品名称为《“准备收网”》,画面下方两名日本兵正张开大网,港湾对面的另一个日本兵正拿着网兜注视着这一切。这幅画反映的是
A.黄海海战B.威海卫战役C.淞沪会战D.武汉会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下表所示是甲午中日战争期间东北某些民众的抗日言论和抗日事迹。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代表言论和事迹
铁岭李葆真自出饷糈组效义营500人以助战守。
辽阳地等民众辽阳并凤城、山由岩、海城、新民交界周围七八百里,无民不团。
金州阎世开我的心志已定,宁做中华的断头尸,不做倭寇的屈膝人!

A.民众是抗击日本侵略的主力B.国人誓死不屈的爱国精神
C.抗日活动沉重打击了侵略者D.东北人民对清政府的拥护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日本在广岛设立战时大本营,天皇亲自坐镇.统一指挥军事、政治和外交。清政府没有建立统一的国防军,鸭绿江沿线数万清军,互不相属,互不支援。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战争双方实力对比悬殊B.清朝政府的军事体制落后
C.日本军队军事装备精良D.中日社会动员力存在差异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有学者在论著中提到这场战争几乎全是李鸿章的北洋水师在作战,西方观察家将这场战争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之间的战争。“这场战争”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B.甲午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D.抗日战争
9 . 下图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时期,西方人眼中的中、日、朝、俄四国关系的漫画。该漫画表明
A.沙俄改变对华政策B.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
C.日本侵华蓄谋已久D.清政府面临复杂的国际形势
10 . 海防建设是世界各国维护领海主权的重要措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是1842年8月29日南京下关江面艘外国军舰上的情景。     


材料二   甲午一战,中国不但战败,而且蒙垢受辱。中国军队始终没有打过一次胜仗,形胜之地一一委弃,临阵不战而逃。中国殷殷寄以厚望的舰队被可耻地驱逐到设防的港口内,匿不出战。

——《远东国际关系史》

材料三   基于明朝的海洋观念和政策体现在“海禁”与重陆轻海的防务策略上,清朝统治者长期奉行重视西北边防而轻视东南海防的观念。而对于东南海疆采取保守防御的方针,在对台湾省问题的认识上曾有人提出弃台的主张,康熙曾言“台湾仅弹丸之地,得之无所加,不得无所损.”

—— 摘编自《中国近代海防思想史论》


(1)据材料一,材料中的“外国”最有可能是何国?在此情景出现的次年,此国又在中国获得了哪些特权?
(2)据材料二并结合有关史实分析,材料中的“港口”指的是哪里。中国舰队“匿不出战”对这场战争的态势有何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近代中国海防废弛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