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 道试题
1 . 表

年份

进口量

出口量

出(+)入(-)超量

1876—1880年

152.2

26.0

-126.2

1881—1885年

169.2

40.4

-128.8

1886—1890年

137.6

224.5

-86.9

1891—1895年

71.7

616.7

-545.0

上表是1876—1895年我国棉花进出口及出入超量(单位:千关担)统计表。出现这一变化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A.列强经济侵略加深B.官督商办企业的发展
C.传统手工业的破产D.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2024-02-19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濮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政府的外债可追溯到广东十三行对外商的“行欠”。从1853年起,清政府的外债逐渐发展起来。清政府以“借师助剿”的名义多次向洋商借款,这些借款单笔一般不超过50万两,通常以一年为期,随借随还。洋务派在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开展了洋务运动,清政府筹划“海防”“塞防”,卷入中法战争等,这些都耗资巨大,清政府只得举借外债。这一阶段比较大额的借款有“西征借款”(1595万两)、两次“轮船招商局借款”(共200万两左右)、四次“广东海防借款”(共500多万两)、“滇桂借款”(100万两)、“福建海防借款”(400万两)、“津沽铁路借款”和“津通铁路借款”两笔外债(共约80万两)以及“三海工程借款”和“内务府借款”(共约170万两)。

材料二   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清政府先后发起了“上海洋商借款”、“汇丰银款”和“汇丰镑款”三次借款活动。战后又追加了“瑞记借款”和“克萨镑款”两笔军事外债。五次借款总额为41545998.68两,加上利息接近1亿两。为支付《马关条约》要求的赔款和“赎过费”,清政府又发起了“俄法洋款”“英德洋款”“续借英德洋款”三次大借款。据统计,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后对日赔款、对外借款本息,再加上作战费用和发行的国内公债,总额近6亿两白银,清政府的财政平衡遭到根本性的破坏,不得不依赖外债度日。外债不但需要支付高额利息,还附带苛刻的政治条件,如以关税、厘金做担保,将海关行政管理权委托给洋人等。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贺雨《甲午战争前后中国的外债与财政》


(1)根据材料一,概括甲午战争前晚清外债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外债“发展起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甲午战争前后的借款所造成的历史影响。
2022-12-18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葫芦岛市协作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1894年郑观应还只能把他写的书称作《盛世危言》,一年后严复就不再提什么“盛世”之类的门面话,而是直截了当地呼唤“救亡”。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B.洋务运动的深刻启示
C.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D.国民教育的日益普及
2024-05-28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镇江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4 . 《马关条约》签订以后,《申报》对日本国内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正面报道逐渐增加。这一变化从本质上反映出甲午中日战争(     
A.促使中华民族出现新觉醒B.加速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C.推动了国人全面学习日本D.利于日本文化传入中国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前期开拓和巩固边疆的举措简表

东北

打击沙俄,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

北方

入关前打败并收降漠南蒙古,后在漠北、漠南蒙古地区设内蒙古盟旗、乌里雅苏台将军管辖

西北

打败漠西蒙古准噶尔叛乱;新疆设立伊犁将军管辖

西藏

册封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设立驻藏大臣,实行金瓶掣签制度

西南

大规模进行改土归流

东南

打败郑氏政权,统一台湾,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根据《中外历史纲要(上)》整理

材料二   19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西方侵略者的到来,“守在四夷”的传统边防观发生了变化。清政府内部形成了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海防派”和以左宗棠为代表的“塞防派”。海防派认为列强沿海岸线直逼天津和北京,海防压力远大于塞防,应放弃新疆而将军费集中用于海防。塞防派认为新疆乃西北门户,不能放弃。这场争论前后长达十多年之久,最终清政府权衡利弊后做出了“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的策略。

——摘编自施润棋《清末我国边疆治理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归纳清朝前期经略边疆举措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时期出现“海防与塞防之争”的背景,并列举清政府践行“海塞并重”理念的具体措施。
2023-12-07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1874年,日本政府借机入侵琉球岛和台湾岛,强迫清政府签订《北京专条》。面对危机,不少知识分子和闽台官员明确提出要以国际法处理冲突,申明中国在台湾全境的主权,要求日本退兵。这一现象反映出(     
A.朝贡体制开始受到冲击B.近代外交意识推动爱国斗争
C.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D.个人喜好影响中国外交政策变化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元朝的疆域是前代所无法比拟的。元朝的疆域从今天的地理情况来看,横向上大致是东部沿海到今天新疆地区,纵向上从南部的沿海地区到北部的鄂霍次克海,都在元朝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中。在广阔的边疆地区,分布着众多的边疆民族,为了巩固边防,元朝在边疆治理方面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在地方上,元朝则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岭北、辽阳、云南、湖广,甘肃等行省位于边疆地区,具体负责边疆管理事务。为迅速传递诏命和情报,元朝还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实现了对边疆地区广泛而直接的管理。元朝不仅实现了对吐蕃广阔地区的管理,而且根据吐蕃宗教盛行的特点,在中央设置了管理吐蕃事务的机构——帝师和宣政院。在西南边疆设置了宣慰司都元帅府等机构进行管理,并大量任用当地土官,因俗而治,史称“土司制度”。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元朝边疆管理政策实施的意义。

材料二: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视塞防,然而两次鸦片战争的接连失败让清政府感受到了来自海洋的威胁。“中国的前线不再是长城或甘肃的玉门关了,而是在广州和上海了。”古代传统王朝以一种“天朝上国”姿态,与周边国家建立了广泛的朝贡宗藩关系。但是近代以来,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殖民主义列强接踵而至,不仅侵犯中国,而且持续蚕食清王朝周边藩属国的领土。……在19世纪后半叶中国面临空前的边疆危机和民族危机的时代背景下,清朝主要采取了保藩固圉和以夷制夷等应对方略,但其均未能挽救当时中国的边疆危机。

——摘编自衣长春、黄韶海《论晚清边疆危机及应对方略》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边疆管理遇到的新问题并分析清廷难以应对边疆危机的原因。
8 . 1894年,郑观应还只是把他的书名称作《盛世危言》;一年后,以严复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不再提什么“盛世”之类的话,而是直截了当地呼唤“救亡”,要求通过改革来改变现状。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甲午中日战争加剧民族危机B.知识分子思想解放程度加深
C.西方学说在中国进一步传播D.中国的近代化进入到新阶段
9 . 梁启超称“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我皇上赫然发愤……以实行变法自强之策,实自失胶州、旅顺、大连湾、威海卫以后始也。”这说明甲午一战 (     
A.引发边疆危机出现B.导致国际格局变化
C.推动洋务运动实施D.激发民族意识觉醒
2024-01-16更新 | 58次组卷 | 4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某次战争结束之际,《泰晤士报》称;“清帝国现今已完全颓废老朽……因而今日乃是结束处理清帝国最恰当之好时机,使之尽快归于欧洲各国共同占领。"该战争产生的后果包括(     
A.中国的社会形态开始变化B.列强获得投资办厂特权
C.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D.清廷成为“洋人的朝廷”
2023-08-26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第八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