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朝赋税摊派“当先富后贫,自近及远”。富者多担、贫者少担的赋役征收原则和形式公平有利于社会稳定。宋代制度规定“灾伤二分至五分为小饥,放税在二分至五分之间……为大饥,放税也在七分至十分之间”。北宋还新创多种赋税缓征制度,如展限即在缴纳期限外再给予延迟缴纳的明确时限。这种赋役制度发挥了保障财政供给和调节贫富、维持稳定的双重作用。宋代是中国古代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高峰期,形成了教荒、济贫、扶弱三个方面的社会保障体系,以及仓储备荒、突伤赈济、日常救助等措施。

——摘编自黄纯艳《北宋何以“百年无内乱”》

材料二:为进一步巩固对广大西南地区的统治,雍正皇帝在改土归流的基础上实行了一系列的开发政策。针对土税繁多且杂乱的现象,雍正采取轻收、划一政策,按内地“摊丁入亩”征收。雍正还在西南地区丈量土地、鼓励开垦,针对大量无主荒地或生荒地,他发牛种,给银两,分房屋以鼓励垦种。开发水路交通也是其措施的重要内容,如清廷在苗区组织苗民修筑公路,所修公路北达四川、东入贵州。雍正还在少数民族地区普遍开设学校,批准各州县科举之名额。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等

材料三:1865年,来自中亚的阿古柏入侵新疆,建立了所谓的“哲德沙尔”国。1871年,沙俄公然出兵新疆,武装侵占了伊犁地区。1875年5月,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西北军务,全面负责规复新疆。经过一年半的时间,清军完全消灭了阿古柏政权,收复了除伊犁之外的新疆全境。1881年清廷派曾纪泽赴俄谈判,签订《中俄伊犁条约》,次年收回了伊犁。左宗棠曾多次上奏朝廷,阐明新疆设省的必要性,建议在各地设立新的行政建置,直接管理各地民政事务。1884年11月,新疆行省正式建立。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百年无内乱”局面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政府边远地区管理政策的特点并说明其产生的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晚清政府围绕新疆地区的治理举措。
2024-01-06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白云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朝对西南边疆的统治进一步深入。清代将原属四川的播州地区(今遵义一带)划归贵州,广西北部地区的罗甸、望谟、册亨、贞丰数县亦并入贵州。为加强对边疆的控制,清朝在云南等边陲地区实行富有特色的基层驻军制度即汛塘制度,在边远地带以及与邻邦接界的地区,大量驻守绿营兵和各种土军。雍正年间在西南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土归流,使之同于内地。

——摘编自杨永福、陶亚敏《明、清西南边疆治理措施之比较》

材料二1865年,来自中亚的阿古柏入侵新疆,建立了所谓的“哲德沙尔”国。1871年,沙俄公然出兵新疆,武装侵占了伊犁地区。1875年5月,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西北军务,全面负责规复新疆。经过一年半的时间,清军完全消灭了阿古柏政权,收复了除伊犁之外的新疆全境。1881年清廷派曾纪泽赴俄谈判,签订《中俄伊犁条约》,次年收回了伊犁。左宗棠曾多次上奏朝廷,阐明新疆设省的必要性,建议在各地设立新的行政建置,直接管理各地民政事务。1884年11月,新疆行省正式建立。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加强对西南地区统治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晚清时期治理新疆的手段,并说明其积极意义。
2023-01-16更新 | 59次组卷 | 2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甲午之役,民族之殇。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先攻登州,陷荣城。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日军受降。

材料二   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

——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威海之战战场态势的特点,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
(3)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这一论断加以说明。
4 . 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平壤是朝鲜北部最重要的战略据点,控制平壤,也就控制了朝鲜大局。然而遗憾的是,清军官兵缺乏纪律性,太过腐败,指挥系统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坐镇后方指挥的李鸿章对前方情形缺乏真切了解,战况报送信息渠道单一,于是畏缩怯战、屡战屡败的叶志超竟然胆敢谎报战功。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匆忙下旨予以表彰,重金奖励,更任命他为平壤各军总统。这是甲午战争中一个巨大的笑话,由此也不难理解清军为什么失败。

——摘编自马勇《觉醒》

材料二   中日甲午战争后,列强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伐,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各国纷纷在华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蚕食中国边疆领土,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沙俄将势力范围扩大到东北全境;德国首开在中国强占租借地、修筑铁路、开矿的特权的恶例;英国强租威海卫和九龙半岛;法国强租广州湾;美国则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

——黄凤志《中国外交史》

材料三   我想甲午战争真正带给中国的教训和启示就是如李鸿章所讲的,“一场战争让中国付出了巨大代价,但是终于把中国长长的大梦惊醒了。”中国终于在悲情的状态下重新出发了。

——马勇《甲午战争十二讲——温情敬意看历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归纳平壤战役失败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终于把中国长长的大梦惊醒了”这一论断加以说明。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前期开拓和巩固边疆的举措简表

东北

打击沙俄,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

北方

入关前打败并收降漠南蒙古,后在漠北、漠南蒙古地区设内蒙古盟旗、乌里雅苏台将军管辖

西北

打败漠西蒙古准噶尔叛乱;新疆设立伊犁将军管辖

西藏

册封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设立驻藏大臣,实行金瓶掣签制度

西南

大规模进行改土归流

东南

打败郑氏政权,统一台湾,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根据《中外历史纲要(上)》整理

材料二   19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西方侵略者的到来,“守在四夷”的传统边防观发生了变化。清政府内部形成了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海防派”和以左宗棠为代表的“塞防派”。海防派认为列强沿海岸线直逼天津和北京,海防压力远大于塞防,应放弃新疆而将军费集中用于海防。塞防派认为新疆乃西北门户,不能放弃。这场争论前后长达十多年之久,最终清政府权衡利弊后做出了“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的策略。

——摘编自施润棋《清末我国边疆治理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归纳清朝前期经略边疆举措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时期出现“海防与塞防之争”的背景,并列举清政府践行“海塞并重”理念的具体措施。
2023-12-07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88年,仅光绪皇帝的婚礼就耗资500万两白银,从1888年开始,慈禧又花费巨款、甚至挪用海军经费大规模整修颐和园。与此同时,慈禧太后还下令进行“三海”工程。颐和园工程和“三海”工程耗资巨大,大大加重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从而给海军的建设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中国近代海军史》

材料二   甲午前夕英国的阿摩士庄厂……(将)世界最快、时速二十三海里的四千吨巡洋舰,奉献给这位中国“宰相”。英人知道李鸿章是内行,非买不可;鸿章也自知非买不可……举朝只有一个行家,余子碌碌,众口铄金,他就买不成了。结果这条船被日本买去,就变成后来日本的“吉野”号。

——《晚清七十年》

材料三   日本天皇为筹集资金购买“吉野”,甚至宣布自己从此到击败大清国,一日只吃一餐,皇太后捐出了自己的首饰,由于天皇的举动激起民众的民族自尊,使得民众踊跃捐献购买“吉野”,日本商人和民间发起了“‘吉野号’募捐会”,后来募集到的银两可以买三艘“吉野号”。半年后,日本政府把吉野开回了自己的港口。

——《大历史的小切面——中国近代史的另类观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请回答: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如果慈禧太后不挪用海军军费,清政府能打赢甲午中日战争吗?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2)对比分析材料二、三,归纳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的原因是什么?
2020-11-18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日喀则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清末中国人办的制造业和采矿业,集中于上海、南京和汉阳,多是官方和半官方的采矿、冶炼和纺织企业。1895年起,华资制造业数量有了增加。政府在1903年成立商部和1904年颁布“公司法”,各省商绅反帝民族主义情绪也是一个原因。这些企业均有官方资助和支持(如采取部分免税或垄断某些市场等形式)。上海机器织布局和汉冶萍公司就作为官督商办企业由盛宣怀管理,并依靠李鸿章和张之洞支持。即使象张謇的大生纱厂(1899年)和周学熙的启新洋灰公司(1907年)等商办企业,也要归功于官方的关系,大生得到张之洞和刘坤一的支持,启新得到袁世凯的支持。

材料二   晚清时期,工业各种组织特别是近代银行制度并不存在,政府不能建立和保证一个有法律、商业和教育等制度的体制。由于没有关税自主权和外国人已索取的特权,华资企业无法与进口货和外资企业竞争。十九世纪后期的中国经济是贫困的:农村人口在人地比例日趋不利的情况下生活,农业技术发展潜力消耗殆尽。但阻碍中国早期工业发展的因素并不是资本的绝对短缺,问题在于本来有限的经济资源,在只有根本的政治变革才能打破的传统束缚中一直没有发挥作用。经济成就和政治权力的结合是当初公行等垄断事业的特征,在中国早期工业化时期,这种结合也没有分裂过。

——摘编自《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美)费正清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早期制造业发展的特点?并简要指出其起步背景。
(2)依据材料二并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时期制造业发展的促进因素和制约因素?
8 . 甲午之役,民族之殇。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革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坚持不可。后来北炮台陷入日军之手,宗骞逃至刘公岛。日军占踞炮台,以炮台上的巨炮俯击北洋水师兵舰……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日军受降。

——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请回答
(1)依据材料指出这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哪场战役?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原因。
(2)结合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这一论断加以说明。
9 . 晚清的铁路修建。

材料一   1865年,英国商人杜兰德在北京宣武门外修建了一条长约600米的小铁路,向清朝官员和百姓展示铁路的便利,这是中国境内出现的第一条铁路,……对比杜兰德热情高涨的推广,观众相当不领情,京城百姓对小铁路的反应是“诧所未闻,骇为妖物”。不久,步兵衙门就以担心引起骚乱为由把小铁路拆除了。

——田吉舷《中国铁路百年》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俄国出兵侵占我国伊犁,李鸿章借机提出“土车为铁路”的主张,指出俄国侵占伊犁,“我军万难远役”,如果不修铁路,新疆等西北边境就无法用兵。而且不仅俄国想侵占西北,英国同样垂涎云南、四川,如果中国自己开采煤矿、修建铁路,则列强将有所收敛,否则中国将面临更加紧迫的局面。

——摘编自雷颐《细说晚清七十年》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依据材料一、概括小铁路被拆除的原因。
(2)分析材料二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概括李鸿章力主修建铁路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晚清的铁路修建?
10 .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存、共同发展的国家,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互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保持着对中华文明较高的认同感,共同推进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隋末唐初,东突厥多次南下进攻。贞观初年,唐军击败并俘获东突厥可汗,草原各族共同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后来,唐朝中央政权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7世纪前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他多次遣使向唐朝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大批手工业工艺品和多种技术、医药书籍等。唐蕃和亲,促进和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9世纪前期,吐蕃与唐会盟,此后,唐蕃间基本停止了纷争。唐玄宗时期,东北的靺鞨族粟末部强大起来。唐玄宗册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唐朝周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了积极贡献。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清军收复新疆之战,又称左宗棠收复新疆,是晚清钦差大臣左宗棠统帅清军,消灭侵占新疆的阿古柏势力、维护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战争。

1865年,阿古柏入侵新疆,后建立哲德沙尔汗国,盘踞新疆大部。1871年,沙俄复侵占新疆伊犁。经过海防塞防之争后,1875年,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他提出了缓进急战先北后南等方针,进行了充分准备。

1876年4月,清军在肃州(今酒泉)誓师,湘军将领刘锦棠总理行营营务,率军进疆,不久收复古牧地、乌鲁木齐、玛纳斯等地。1877年4月,清军兵分三路进军南疆,半月之内连下达坂、托克逊、吐鲁番三城,南疆门户洞开。5月,阿古柏暴卒。10月起,清军先收复南疆东四城,又趁敌内部变乱,挥兵急进西四城,阿古柏之子伯克·胡里率残部逃入俄境。1878年1月2日,清军收复和田,取得收复新疆之战的最终胜利。

清军的胜利,粉碎了英、俄吞并新疆的阴谋。以清军兵威为后盾,曾纪泽于1881年(光绪七年)成功与沙俄议定《伊犁条约》,次年清政府收回伊犁。1884年(光绪十年)新疆设省,刘锦棠成为首任甘肃新疆巡抚。

——摘编自《百度百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和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