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哈佛大学历史学教投,美国最负盛名的中国问题观察家费正清,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中国近代史“冲击——反应”理论。以下是费正清对该理论的解读:“西方是19世纪震撼全球的技术进步的发明者,而中国由于自身独特的传统,则只能借助外部力量实现近代化”。

——《剑桥中国晓清史》

中国19世纪至20世纪初大事年表

时间事件时间事件
19世纪前期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1895年康有为公车上书
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1895年孙中山成立兴中会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898年维新变法
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19世纪末义和团运动兴起
19世纪40年代魏源编纂《海国图志》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
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20世纪初清末新政
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1905年革命派组建同盟会
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
1864年阿古柏入侵新疆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
1865年
1875年
江南制造总局建立
左宗棠发兵新疆
1915年
1915年
日本提出“二十一条”
新文化运动开始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1916年袁世凯复辟帝制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919年签订《巴黎和约》
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冲击一反应”模式的看法,(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023-12-31更新 | 95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名校联考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2 . 晚清政策调整与社会秩序。

材料   晚清不同于此前的任何朝代,被称为“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又与此后中国历史的发展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说,其后中国历史的很多方面都是由这个时期决定的。清廷在19世纪50年代似乎大势已去,灭亡指日可待。但让人惊异的是,它不仅没有灭亡,反而继续存在了半个多世纪。尽管19世纪60年代后清朝进入被不少学者所称誉的“中兴时期”,但实际上,这个“中兴”相当勉强,因为自此以后清朝始终在风雨飘摇之中。虽有了一点“中兴”的迹象,但最终不仅没有实现“中兴”,反而像一艘汪洋大海中的破船,随时都有沉没的可能。当然也不可否认,这时期清朝确实有很多新的特点,与传统统治相比确实有了一些新变化,比如大胆启用汉族官员等。

——摘编自仲伟民《全球史视野:对晚清时局的一种新解读》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晚清政策调整与社会秩序”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予以说明。(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22-01-27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十堰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近代以来上海经历了沧桑历程,发生了巨大变迁。请阅读下列材料。

李鸿章建立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是中国首家机器棉纺织工厂。当时洋布进口不断增长,(1872年的1224万匹增到1890年的1556万匹)郑观应为此提出:“筹一暗收利权之策,则莫如加洋布税,设洋布厂”,李鸿章指派他筹建织布局,郑提请“给十五年或十年之限,饬行通商各口,无论华人洋人均不得限内另自纺织……后患庶几可免矣”。结果李鸿章给予了十年专利权。上海机器织布局历经十余年几次筹资失败,最终在1889年开工,年产24万匹布。其优厚的利润,吸引了许多华商酝酿建厂,由于织布局十年专利,在上海也仅有少数以织布局分局等形式建立。1893年织布局毁于火灾,第二年李鸿章下令在原址建立华盛纺织总厂,但不久上海“洋厂林立,华厂独受其挤”,1900年变卖他人。


(1)结合历史背景,解读从上海机器织布局到华盛纺织总厂的变化历程。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上海之最

1862年,上海建立了第一所外语学校—广方言馆
1866年,方举赞在上海创办发昌机器厂,一般认为这是中国第一家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1900年,上海城市人口超过100万,跃居全国第一
1903年,东大陆图书译印局建立,印行的《黄帝魂》一书,收罗了当时上海各报刊发表的革命论著,成为当时全国流传最为广泛的革命宣传品
1919年6月3日,上海爆发了中国工人第一次大规模的政治罢工
1923年,奥斯邦广播电台开播,这不仅是上海,也是中国第一家无线电台


(2)以“上海变迁与近代化”为题,从上表中选择恰当的材料进行论述。

建国以来上海成为中国对外交往的重要窗口,在这里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外交活动:1972年签署《中美联合公报》,2001年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同年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六国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3)从上述三个外交活动,说明中国外交事业的变化。
2020-05-12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统一检测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曾国藩、李鸿章的推动下,1872~1875年,清政府分四批共派120名(广东84人,江苏20人,浙江9人,福建4人,安徽2人,山东1人)幼童到美国留学,主要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学。李鸿章、沈葆桢还促成清政府于1885年三次派遣以福建船政学堂的学生为主体的留学生赴欧洲诸国留学,主要学习造船、驾驶、兵技等。学生出洋后,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还要集中学习圣谕广训。20世纪初,日本近代化的成功令中国人刮目相看,人们普遍认为中国要自强,近代化要取得成效,必须学习日本,借鉴日本的经验。清政府为鼓励中国青年赴日留学,制定了《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这对学子影响甚大,学子们“功名利禄之心重者,成以日本为进阶捷径,留学日本遂为大家所向往”。相对而言,赴日本留学的专业中法政、陆军、师范较为突出。这是由于清末时期,清政府编练新式陆军,国内修律立宪、地方自治以及废科举兴学堂等各项改革不断推进,大量需求陆军、法政、师范等专业的人才。赴日留学的中国学生到1905年底达到8000余人的规模,在当时留日学生中“速成科占67%,普遍科30%,高等专科入学者3%~4%,进入大学者仅1%”。

——摘编自《中国近代赴欧美与赴日留学教育比较分析》


解读材料,根据材料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代中国的社会现实,是近代文化抉择的出发点。文化和社会现实分不开,它本身就是社会的一部分。因此,构建什么样的文化,是由社会现实来抉择的,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是独立、民主、富强,相应的近代文化也是围绕这个主题来构建的。

——龚书铎《社会变革与文化趋向一中国近代文化研究》


结合中国近代历史的相关史实,围绕“社会变革与文化发展”,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观点明确,解读须有史实依据,表述准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