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0 道试题
1 . “经远舰”的发现为研究北洋水师的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经远舰”的发现经过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水下考古队利用多波束等仪器设备采集遗迹数据,结合潜水探摸,结合地方志文献研究,确认了“经远舰”准确位置。第二阶段,水下考古队在舰体外侧进行抽沙作业,逐步揭露出舰体结构,并发掘清理出水文物。2018年9月15日,考古队员在海床面以下5米处发现悬挂于舰舷外壁的木质髹金“经远”舰名字牌,由此确证沉舰即为经远舰。这说明
A.真实的历史唯有依赖新史料的发现
B.史学研究要注意与其它学科结合,进行跨学科研究
C.历史事实的搜集整理并非缘自问题,而是缘于发现
D.历史的价值判断常导致历史学家对历史事实的选择
2 . 清代诗人曹润堂说:“不信中原力已疲,忍将和局误师期。谁知辽海消兵日,正是军民痛哭时。”与此诗有关的事件是
A.第一次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 . 近日,考古学家在丹东黄海区域探明了一艘甲午海战中沉船,经初步确认为北洋水师的“致远舰”。船体破坏严重,甲板以上所剩无几,所有钢材都有火烧过的痕迹。但它的发现对甲午史研究意义重大,很多谜团得以解开。由此可见,
A.科技进步可以还原历史真相B.历史文献比考古发现有力量
C.考古发现定能揭开一切谜团D.考古进步帮助接近历史真相
4 . 1895年2月,维新思想家文廷式在朝会中主张效仿俄皇亚历山大一世迁都(其最终战胜拿破仑),要求迁都与日本继续作战,但该主张由于其他大臣的反对而被否决。材料体现了
A.维新变法遭到顽固派反对B.清政府已成为日本侵略的工具
C.清朝未迁都最终导致战败D.清末多数官员因循守旧与无能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1895年甲午战争中,主要报道战事的《申报》出现了大量失实新闻,以下是对不同信息采集方式出现的失实新闻数量统计表,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不同消息来源造成的新闻失实数量
自采转载(翻译)公开征求
黄海海战411822
平壤战役30305
合计714827

(注:“自采”指当时记者向事件亲历者了解情况,抄写报道。)
A.通讯手段的空白B.翻译人才的欠缺C.政府的信息控制D.消息来源的匮乏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下面对于研究甲午中日战争最具有史料价值的是(     
A.关于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绘画B.2015年从黄海打捞出的致远舰残骸
C.关于1894甲午风云海报D.2014人民版教材甲午战争形势图
2021-08-25更新 | 177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题
7 . 甲午战争中国败给日本,人们的思考延续了100多年。反思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最重要的应是
A.中日军事装备相差悬殊B.社会政治是胜负的根本
C.中国下层民众不关心战争D.中国没有形成近代民族意识
2021-02-04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市第三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自主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8 . 直至 1882年,清政府在向西方派遣常驻使节的同时,仍拒绝朝鲜使节进驻北京,并阻挠朝鲜向欧美派驻使节。这说明清政府
A.试图延续与朝鲜的宗藩关系B.努力避免中日之间的直接冲突
C.对日本殖民朝鲜做外交抗议D.意图缓解来自欧美的外交压力
9 . 2014年5月,日本国亚洲历史资料中心在其网站上举办了题为《绘画中的日清战争锦绘·年画和公文书》的网络特别展。展示的235件图画中,有56件出自中国民间画师之手,绘制于甲午战争期间,登载在《点石斋画报》上。这56幅中国图画的内容,却几乎全是在表现清军如何所向无敌,如何大败日军。这反映出
A.清廷控制了舆论宣传B.民间舆论影响了战局
C.晚清媒体行业的媚俗D.清军战斗力十分强大
10 . 古希腊思想家修昔底德的研究发现,新崛起大国必然会对守成大国构成威胁与挑战,守成大国在恐惧下采取回应,最终难免兵戎相见。此规律即“修昔底德陷阱”。下列史实无法体现这一规律的的是
A.英西战争B.英荷战争C.美西战争D.清日战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