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冯友兰教授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一书中说:“我之所以否定太平天国,因为太平天国要推行神权政治,假如太平天国统一了中国,太平天国的历史将倒退到黑暗时期——中世纪”。以下说法不能论证冯友兰观点的是
A.太平天国要建立的是君权神授的政权
B.西方基督教思想对太平天国影响很大
C.太平天国在反清朝同时反抗外来侵略
D.太平天国主张体现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2 . 洋务运动时期,李鸿章曾在奏折中的说:“庶几取外人长技以成中国之长技,不致见绌相形,斯可有备而无患”、“有事可以御悔,无事可以示威”。以下实践活动能印证这一说法的是
A.上海轮船招商局的创办
B.江南制造总局设计制造军舰
C.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
D.张謇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
3 . 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用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这种变化反映了
A.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商办B.“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
C.军工产品市场化趋势明显D.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
2017-07-06更新 | 3829次组卷 | 82卷引用: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新桥中学2022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下表是一场学术研讨会的活动安排。据此推测,此次研讨会的主题应该是
9∶00~10∶00朝鲜与东学党起义
10∶10~11∶00北洋海军的悲歌
11∶10~12∶00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A.基督教与太平天国运动B.甲午中日战争及其影响
C.西化思想与洋务运动D.近代中国经济的工业化
5 . 有学者在评价洋务运动时指出:“当时中国并非—个近代化国家,政府不是一个近代化的国家政府,用旧有思维定式去带领整个国家走向近代化,注定是一场悲剧。”该学者旨在说明
A.中国不具备近代化的客观条件
B.中体西用完全脱离了中国实际
C.政治体制改革是近代化的前提
D.洋务运动失败具有内在必然性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00 年 10 月 16 日英国和德国就中国问题签订《英德协定》, 相约遵守下列原则:“第一, 将中国之江河及沿海各口岸各国贸易及其他正当经济活动, 自由开放, 毫无差别。 此为列强之共同永久利益; 两国政府相约凡其势力所能及,对于一切中国领土均应遵守此原则。 第二, 德帝国政府及英女王陛下政府不得利用现时之纷扰在中国获得任何领土利益, 其政策应以维持中国领土不使变更为指归。 第三, 若他国利用中国现时之纷扰, 无论用何种方式, 欲获得领土利益时,两缔约国关于为保护本国在华利益所采之步骤应保留初步之谅解。 第四, 两国政府应将本协定通知其他关系列强, 如奥、法、意、日、俄、美等国,并请其接受本协定所采之原则。”
意大利和奥地利表示“深愿接受” 此协定,“毫不踌躇而赞同之”。 日本此时正“不安达于极点”, 不仅表示“赞同此协定”, 而且还愿意“加入此协定”。 美国政府的答复则是, 接受前两条, 对第三条则无需表示任何意见, 法国附和美国答复之内容。 俄国声称对第一条“表示欢迎”, 第二条尤与俄国的意旨相符, 因为俄国政府在此次纷扰之初, 即曾首先倡导将保全中国的完整和“旧国家制度”,作为对华政策的基本原则。

——摘编自《德国外交文件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译》


(1)说明 1900 年前后列强对华政策的转变及其实质, 并指出列强提出或接受《英德协定》 的原因。
(2) 简要分析《英德协定》 对中国局势的影响。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主线,在五四之后其刚萌生为一个学科时就有不同观点。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

改革开放以来,有些学者注重从近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近代化就是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的工业文明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这是整体的社会运动和社会飞跃,革命以及政权鼎革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摘编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近代史发展主线研究》


评材料中关于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8 . 从下图分析得出太平天国兴起的原因是
A.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响
B.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
C.自然灾害严重的结果
D.土地兼并加剧的恶果
2016-11-27更新 | 359次组卷 | 19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