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7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所谓“西学中源”,亦称“中源西流”。即西方文化源出中国,近代西方文明,中国“古已有之”。这是中国人早期认知西方文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是“西学东渐”过程的产物。明清之际,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中国传统文明的停滞与落后,希望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乃至制度,但是,传统文明的强大惯性却使他们的心理处在一种矛盾当中……加之时人昧于世界,只能将新生事物与自己熟知的知识相比较,从中寻求认识的依据,所以,“西学中源”说的出现也就顺理成章了。

——摘自中华书局《清史资料》

材料二   “中体西用”是在保持文化优越感的前提下保守派和务实派都认可的“自强”方式,是对“西学中源”的继承与超越……“中体西用”解决了保守派只看到“百年变局”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收拾人心、重修政治却轻视外部威胁的问题上。……“中体西用”解决了务实派只看到“千年变局”而没有意识到在缺乏对传统文化自信心基础上学习西方也可能引起对传统文化冲击,以及由此引起大一统内部涣散的问题。

——摘自陆勇《从“西学中源”到“中体西用”传统“中国”观念的调适》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学中源”和“中体西用”学说产生的不同历史背景,并指出“中体西用”对“西学中源”有何超越。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学中源”和“中体西用”对中国产生的共同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某同学在学习太平天国运动时列了一个大事年表,请你给这个表选个恰当的标题(     

1851年

金田起义

1853年

太平军北伐

1853年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追求财富平均

1856年

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证

1864年

在湘军、淮军和洋人的联合进攻下失败

A.农民阶级的抗争和局限B.农民阶级发展资本主义
C.农民阶级的英勇与智慧D.农民阶级抵制外来侵略
2022-08-23更新 | 1191次组卷 | 30卷引用:广东省茂名化州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2)历史试题
3 . 陈寅恪先生提出的“历史理解之同情”(即强调要站在当事人所处的时代思考和评价历史事件)是史学界研究历史事物的基本原则之一。下列评述符合这一基本原则的是(     
A.武昌起义的爆发阻碍了中国成为君主立宪制国家
B.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C.洋务运动强调“中学为体”有利于减少改革阻力
D.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传统文化有失认知的客观性
2022-07-02更新 | 416次组卷 | 4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2021届高考模拟考历史精选题4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4 . 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推行洋务新政,创办一批近代企业;1901年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积极振兴商务,奖励实业。这些举措表明两次“新政"在目的上的相同之处是
A.求富救国B.实业救国C.以商救国D.富民救国
2022-06-22更新 | 8098次组卷 | 67卷引用:广东省肇庆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模拟历史试题(04)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曾国藩说:“购买外洋器物,……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这反映清政府掀起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A.实现工业生产B.抵制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
C.发展资本主义D.用西方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6 . 著名学者金冲及指出:“假如用短近的眼光看,甲午战争对中国而言是一场备受屈辱的悲剧;但是用长远的眼光看,却又是一个新的起点。屈辱迫使人们重新进行反思,屈辱促使人们猛醒。”“新的起点”是指甲午战争
A.推动了文学革命的兴起B.打断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C.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D.造成了中国宗藩体系解体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1879年,郭嵩焘出使英、法归国后,指出:“天地自然之利,百姓皆能经营,不必官办督率。若经由官开采,则将强夺民业,烦扰百端。”他极力主张官府不要采取行政手段干预工商业,只要“创置器械推行之各省,俟民之择而从焉”即可。郭嵩焘的这一认识
A.奠定了洋务运动的思想基础B.顺应了实业救国的思想潮流
C.反映了民族企业发展的要求D.推动了民族工业的独立发展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道光年间有人指出,各省总督、巡抚常畏惧凛凛,"事权之一,纲纪之肃,推校往古,无有伦比"。光绪年间康有为指出∶"财政、兵政皆散在各省。如何筹饷,如何练兵,如何开军械局、如何开银行、如何铸钱币,一皆听各省督、抚之各自为谋。"导致这一变化的重要因素是
A.列强侵略冲击了专制政体B.农民运动引致地方势力坐大
C.洋务新政动摇了清廷权威D.戊戌维新运动取得一定成效
9 . 图1是《点石斋画报》乐卷上刊登的关于牙山战役的图画。它是对战斗宏大场面的全景再现。图2来自1894年在日本出版的《日清战争画报》。图中上方矩形文字框中写道∶"大岛旅团的士兵英勇奋战,将牙山的清军驻兵打得溃不成军。"这两幅图片
A.说明中日两国均在前线派驻记者B.说明牙山之战真实历史无从考证
C.为了解甲午战争提供了可信史料D.为研究甲午战争提供了独特视角
10 . 19世纪70年代,李鸿章主张塞防各军“可撤则撤,可停则停。其停撤之饷即匀作海防之饷。”左宗棠则提出“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同时认为西方国家“专在通商”。这一争论反映了
A.近代外交观念的萌芽B.清廷准确判断时局
C.清朝政府内部的分裂D.清政府国力的衰微
2021-12-10更新 | 449次组卷 | 10卷引用:广东省2022届高三上学期综合能力测试(二)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