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三幅图片,回答有关问题:

回答:
(1)图一签订于哪一年?条约性质?反映了中国社会性质有何变化?
(2)图二割占了中国哪些领土?中国社会性质又有何变化?
(3)图三是在什么背景下签订的?有何主要影响?
(4)从图一到图三三次不平等条约签订过程中经历了中国人民的些反抗?
2024-03-21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大理云龙一中2010-201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检测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和国家学说的倡兴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时期,民族与国家的内忧外患更甚,人们强烈要求用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及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中国。但是,这一时期西方国家的许多政治、经济、文化的弊端也暴露出来,使得当时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开始注意中国发展中应当避免的问题。于是在“救亡”与“救国”的相互推进中,时人有一个对西方民族国家思想和西方文化正反两面性的认识深化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出在国家与民族认同问题上逐步具有的中国化特色的认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近代仁人志士积极探索民族国家的重建途径,创造性地提出政治革命与民族革命相统一的思想,并以此为核心构建近代中华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新的一致性。

——摘编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产生的背景并概括其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主义中国化的意义。
2023-11-24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三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实用性备考联考(四)历史试题
3 . 梁启超1902年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写道:“齐,海国也。上古时代,我中华民族之有海权思想者,厥惟齐。故于其间产出两种观念焉,一曰国家观;二曰世界观。”梁启超首次提出的“中华民族”概念很快被时人所接受和使用。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背景是
A.“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B.中国人民与西方列强的矛盾成为最主要矛盾
C.“西学东渐”使中国民族意识觉醒
D.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政治纲领的广泛传播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由诸国分应主办……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即弹压惩办。

——《辛丑条约》

史料二   

   

《辛丑条约》签订于光绪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因该年为辛丑年而得名。条约签订日为阳历97日,因此有“九七国耻”一说。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探究】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辛丑条约》中列强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加强了对华奴役的具体表现。
(2)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条约签订日被称为“九七国耻”的主要原因。
2023-09-12更新 | 60次组卷 | 3卷引用: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镇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考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地缘安全战略的演变   

古代在地缘安全战略布局上,多数古代中原王朝形成了“北防、南融、西通”的地缘安全战略。

——据赵莎莎《中国地缘环境新态势及其战略选择》

晚清鸦片战争后,海防和塞防(陆上边疆)争论不断。李鸿章认为:“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一国生事,诸国相煽,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左宗棠认为:“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两者并重。”

——据张璐漫《晚清国防战略转型研究》

民国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南京政府军事委员会就把中国划分为四个防卫区。黄河以北为第一防卫区;黄河以南、长江以北的第二防卫区;长江以南及浙闽两省的第三防卫区;两广为第四防卫区。“应将防区内兵力集结,以便与暴日周旋。”

——据谭备战《南京国民政府国防军备建设研究(19311937)》

20世纪60年代1964年开始,东部沿海大量的工厂、工人、干部、资金、设备等涌向了中西部地区,并形成了1965年前后三线建设的第一次高潮。

——徐有威、陈熙《三线建设对中国工业经济及城市化的影响》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古代中原王朝地缘安全战略的内容,并结合史实予以阐释。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以来中国地缘安全战略作出了哪些阶段性调整,并结合史实说明调整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6 . 盐商是清代最有实力的商业集团,有人通过对两淮盐商实得、应得利润的估算,认为“徽商在两淮盐运业的实得利润,不到其应得利润的40%”,到道光咸丰年间,这些腰缠万贯的盐商就“突然销声匿迹了”。其主要原因在于
A.长途贩运中商帮的竭力控制B.政府和各级官吏的压榨盘剥
C.官营盐业不及私营盐业发达D.太平天国垄断了两淮盐运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