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1898年,清朝官员上奏,“自德人据有胶澳(胶州湾),意直以山东为其所有。入其教者……鱼肉乡邻,无所不至。地方官……一味庇教而抑民。以致良懦者赴诉无门,狡黠者蓄谋潜煽……小民以自卫无术,往往人拳会以求保护”。该官员意在(     
A.说明中外冲突根源于文化差异B.支持清廷招抚义和团的政策
C.剖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D.强调清朝统治危机的严重性
22-23高二下·安徽蚌埠·阶段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为筹措镇压太平军的军费,清政府接受地方官员的建议,开征厘金。户部初定的费率为“百取其一”,但各省督抚和统兵大员们以“就地筹饷”为名各行其是,厘金抽取的费率低的仅有0.45%,高的则达10%之多,抽取办法也是五花八门并无规制。这表明(     
A.开征厘金解决了军费问题B.地方督抚的离心倾向加剧
C.清王朝中央权威面临挑战D.太平天国加速了清朝灭亡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晚清东南督抚曾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和《保护上海城厢内外章程》,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宣布无论其他地方发生何种骚乱,双方必须遵守各款规定。这些协定(     
A.阻遏了义和团运动的兴起B.体现了清廷统治危机的加深
C.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D.完全出于维护西方在华利益
4 . 曾经历过1900年北京东郊民巷战斗的法国学者在其日记中有多处关于葬礼的记述,在保护使馆区战斗中阵亡的人,他们都会在歇战的时候为这些人举办葬礼,如“三点,埋葬了水兵”“三点,勒格那克和另一位奥地利士兵的葬礼”等。这些记述(     
A.刻意美化了侵略者的形象B.折射出义和团反帝斗争的胜利
C.反映出清军战斗力的提升D.丰富了历史学术的研究视角
5 . 以民族主义动员起来的基层社会在满足政府动员社会、抵御外辱的同时,也可能对现有社会秩序形成巨大的威胁,甚至可能酿成剧烈的社会动荡。这可以用来说明(     
A.太平天国兴起的背景B.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C.义和团运动加速了清朝的灭亡D.辛亥革命能够成功的社会基础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义和团运动期间,衡州“拳匪”曾代政府拟定过一份“合约”(节选),体现了鲜明的时代印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各国前索赔款,一概作废;各国应偿中国兵费四百兆两(编者按:4亿两)。

●各国兵船已在中国者,不准驶出;各国租价照今加倍;将总署交还中国。

●所有各国教堂一律充公;所有教士各归其国,不准再来。

●日本将台湾交还中国;德国将胶州交还中国;俄罗斯将大连湾交还中国;英国须将新安九龙交还中国。

●中国仍有管理高丽安南之权;外国使臣来中国者,照乾隆时所定之例,不许进京;外国使臣来中国者,照乾隆时所定之例,不许进京。

●日本亦须照乾隆时例入贡;华人交通西人,及不遵官场约束者,归朝廷治罪。

●所有东西洋人与中国官场相见,须行叩头之礼;外人不准在中国游历。

●中国海关仍归华人办理;各国运来中国货物合应加倍收税。

●洋商船到口者,须先禀明该处守口中国官兵,方准入口;大米不准出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合约”内容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2023-06-01更新 | 234次组卷 | 5卷引用:山东省2023届高三高考考前热身押题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中华日报》曾在时评中指出:“其时通国臣民上下,以复仇为雪耻,以积愤思抱怨,以下令逐客为快意,以闭关绝市为复见太平。其处势应变,虽曰非宜,其抗志负气,殆非无取。”它评价的是(     
A.虎门销烟B.太平天国运动C.戊戌维新运动D.义和团运动
2023-05-28更新 | 499次组卷 | 9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A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8 . 关于义和团的记载中有大量荒诞无稽的谣传。如清末仲芳氏著《庚子纪事》中写道:“团民善用遁法,山岭城垣不能阻挡……刀枪炮弹不能伤身,枪炮子至即落,皮肤毫无痕迹”。这些在当时社会广为传播的谣言(       
A.完全不具备任何史料价值
B.表明了对西方自然科学的抵触
C.体现出了朴素的民族情感
D.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
2023-05-07更新 | 331次组卷 | 5卷引用:湖北省国都省考2023届高三5月模拟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001016日英国和德国就中国问题签订《英德协定》,相约遵守下列原则:“第一,将中国之江河及沿海各口岸各国贸易及其他正当经济活动,自由开放,毫无差别。此为列强之共同永久利益;两国政府相约凡其势力所能及,对于一切中国领土均应遵守此原则。第二,德帝国政府及英女王陛下政府不得利用现时之纷扰在中国获得任何领土利益,其政策应以维持中国领土不使变更为指归。第三,若他国利用中国现时之纷扰,无论用何种方式,欲获得领土利益时,两缔约国关于为保护本国在华利益所采之步骤应保留初步之谅解。第四,两国政府应将本协定通知其他关系列强,如奥、法、意、日、俄、美等国.并请其接受本协定所采之原则。”

意大利和奥地利表示"深愿接受"此协心,"毫不踌躇而赞同之"。日本此时正"不安达于极点”,不仅表示"赞同此协定”,而且近愿意"加入此协定”。美国政府的答复则是,接受前两条,对第三条   则无需表示任何意见,法国时和美国答复之内容。俄国声称对第一条   "表示欢迎”,第二条   尤与俄国的意旨相符,因为俄真政府在此次纷扰之初,即曾首先倡导将保全中国的完整和"旧国家制度”,作为对华政策的基本原则。

——摘编自《德国外交文件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1900年前后列强对华政策的转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有史学家认为中国近代史上某一历史事件“体现了民族正义性和顽强的民族精神,同时又是恢复自然经济和维护传统文化秩序的保守心理的反映”,“从爱国主义出发而希望回到中世纪”。这一历史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B.洋务运动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
2023-04-21更新 | 1015次组卷 | 10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