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8课 辛亥革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 道试题
1 . 有史书对武昌起义进行了一些细节描述:“1911年9月,决定中秋节起义(10月6日)。不料,因当局防范,不得不向后推延。10月9日,配置炸弹,不慎起火,起义秘密暴露。10月10日,工程营排长查房时,恶声责问士兵晚上为何擦枪,是否想造反?一名战士举枪便射,瞬时武昌城内外枪炮齐鸣……”下列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①细节描述丰富了对历史事件的认识
②写史者的立场对历史真相有巨大影响
③历史事件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相结合的产物
④以时间顺序叙述史实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历史
A.①②B.③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23-11-09更新 | 494次组卷 | 6卷引用:黄金卷03(16+4模式)-【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江西、安徽、贵州、广西、黑龙江、吉林、甘肃新七省专用)
2 . 武昌起义后,孙中山指出,“男女本非悬殊,平等大公,心同此理……女子将来有参政权,盖所必至。”之后,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了女子有参政权的议案。此后,女子参政团体纷纷出现。这说明辛亥革命
A.改变了女性受歧视的地位B.开启了中国妇女解放先河
C.有利于扩大政治统治基础D.使男女平权得到真正实现
2021-05-21更新 | 1130次组卷 | 23卷引用:安徽省宿州市泗县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3 . 武昌起义后,独立省份纷纷成立军政府,实行都督集权,但随后由独立省份拥护成立的中央政府并没有建立军政府,而是先实行总统制,后又改为内阁制。这说明当时(     
A.军政合一不符合中国的同情B.政局变化引发了政治体制的嬗变
C.党争尖锐加剧政治局势动荡D.代议制民主政治理念已深入人心
2023-10-19更新 | 308次组卷 | 4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武昌起义是中国近代史重要的分水岭。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武昌起义以后,一个月之内,湖南、陕西、安徽、江苏、贵州、浙江等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各独立省选派代表制定临时约法, 并公举孙中山先生为中华民国的临时总统。我们这个古老的帝国,忽然变为民国了。这体现出(     )
A.此次政权更迭保持社会秩序基本稳定B.孙中山领导的武昌起义推翻了清政府
C.中国社会已经蕴藏了民主共和的基础D.辛亥革命的成功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2022-10-25更新 | 273次组卷 | 3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近现代史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6 . 有学者提出,清朝覆灭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是出于偶然,是地方仓促行动的结果,完全出于同盟会的控制之外。这表明(     
A.清朝灭亡与同盟会无关B.地方仓促行动导致了清朝灭亡
C.当时革命形势发展迅猛D.事物变化偶然性寓于必然性中
7 . 湖北新军起义几乎没有遇到抵抗,至中午时分,他们便完全控制了局势。由于没有真正的革命领袖在场,他们就推举并不情愿就任的清军协统担任军政府大都督。这场起义(   )
A.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B.标志中华民国的建立
C.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D.使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旁落
2022-10-31更新 | 360次组卷 | 4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近现代史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茅海建认为,致使辛亥革命发生的原因是很多的。其一,明清以来的商业资本的发展,国家赋税的货币化,全国市场的形成,劳动力的流动,尤其是近代工商业与海外贸易的急速增长,表明了这个国家的经济结构正处于技术革命与制度演变的前夜。……其二,晚清的官场已经相当腐败,人民对政府没有信心,更没有好感。其三,晚清官员各派系之间的权力斗争过于激烈,政府内耗很大。第四,庚子之变后,晚清进入了“新政期”,1905年,清朝废除了科举考试,改设新式学堂。第五,中央财政已经枯竭。第六,由于中央财政没有钱,相关的事物只能交给各省去办,其中最重要且最花钱的是军队与教育。……如果各省各县对中央政府的态度发生变化,很容易出现麻烦。……

——茅海建《清朝是怎样灭亡的》

材料二   1924年,孙中山改组国民党,按照俄共的模式重新建党,任总理。《中国国民党总章》规定,总理在党内有最后决定权,既独裁权。与此同时,孙中山写下了《建国大纲》:建设之程序分为三期:一曰军政时期,二曰训政时期,三曰宪政时期。在军政时期,一切制度悉隶于军政之下。政府一面以兵力扫除国内之障碍,一面宣传主义以开化全国之人心,而促进国家之统一。在训政时期,政府当派曾经训练、考试合格之员,到各县协助人民筹备自治。……凡一省全数之县皆达完全自治者,则为宪政开始之期。国民代表会得选举省长,以为本省自治之监督。至于该省内国家行政,则省长受中央之指挥。

——根据搜狐新闻等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辛亥革命发生的原因。(摘抄原文不得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的做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023-10-25更新 | 156次组卷 | 6卷引用:黄金卷04(16+4模式)-【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江西、安徽、贵州、广西、黑龙江、吉林、甘肃新七省专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1912年3月27日,北京《民视报》发表时评“电报与共和”,称“自去年八月十九日以至于今,说者谓中国之革命为电报之革命”。并举例“谋独立以电报,举都督以电报,以至停战以电报,议和又以电报。主张君主以电报,主张共和又以电报”。这一时评(     
A.折射出武昌起义后复杂的政治形势B.有利于促进近代中国确立共和政体
C.揭示出清政府和革命派的激烈斗争D.强调了近代通讯对革命的决定意义
2023-05-14更新 | 189次组卷 | 5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近现代史
10 . 20世纪初,革命党人提出以黄帝纪年取代清帝的年号。武昌起义后,许多革命党人又认为“用黄帝年号,此为一时权宜计……然则与新民国之民主主义大相刺谬”。孙中山在就任临时大总统时,即电告各省都督以民国纪年。这一变化反映了(     
A.社会主要矛盾的改变B.革命党派系斗争激烈
C.君主专制时代的终结D.民族民主观念的进步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