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8课 辛亥革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陈天华在《猛回头》中写道:“这中国,哪一点,还有我份?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一俺同胞,除非是,死中求活,再无有,好妙计,堪做主张……那怕他,枪如林,炮如雨下;那怕他,将又广,兵又精强。”这反映了作者主张(       
A.暴力革命B.实业救国C.维新改良D.思想启蒙
2 . 1903年,陈天华在《猛回头》中写道:“这中国,哪一点,还有我份?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俺同胞,除非是,死中求活,再无有,好妙计,堪做主张…那怕他,枪如林,炮如雨下;那怕他,将又广,兵又精强。”这反映作者意在
A.借助改革实现救亡图存B.发展军事工业抵制侵略
C.通过革命推翻清朝统治D.以新文化运动启蒙民众
3 . 晚清时期中国思想界出现了一场针锋相对的论战,部分观点如图。此论战的双方是
A.地主阶级顽固派与洋务派B.顽固势力与资产阶级维新派
C.资产阶级保皇派与革命派D.封建顽固势力与革命派
4 . 袁世凯幕僚张一鏖曾说“清之亡实亡于庚子而非亡于“辛亥”,孙中山则说庚子事变后,“同情革命的舆论大增。有志之士多起救国之思”。时人这一认识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自我革新能力的丧失B.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C.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D.民族和民主意识的逐渐觉醒
2020-10-23更新 | 149次组卷 | 29卷引用:山东省荣成市第六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性检测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作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所建立的王朝,尽管采用满汉并用的政策,但实权却掌握在满洲官吏手中,很大程度上诱发了汉人排斥满族的“大汉族主义”情绪。鸦片战争后,列强在中国取得一系列特权,打破清朝封建统治的“稳定”,肆意干涉地方政务,地方要员也“扶洋自重”。随着通商口岸的增加,国内一些持巨资的买办、商人在地方投资设厂,使得中央政府在经济上对地方依赖。作为封建王朝支柱的八旗军腐朽不堪,面对地方起义,清政府不得不依靠湘军、淮军镇压。

——马淑娴《略析晚清中央体制变化的动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中央集权走向崩溃的原因

材料二 晚清的非统一政治格局,是其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遭受列强凌辱的最直接原因之,日相伊藤博文在分析甲午战争时说:“中国名为一国,实则十八国也。其为一国,则诚十余倍于日本,其为十八国则无一能及日本之大者,吾何畏焉?”在这种非统一的政治格局下,地方权力努力的目标是政治军事权力的扩大,而不是以生产活动促进国内市场形成。像机器局、船政局这些地方机构,都是由督抚经办且各自为政,这种官办、官督商办的企业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束缚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张玲玲《晚清时期非统一政治格局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非统一政治格局”的影响。
6 . 有学者通过检索专业资料数据库发现,从1898年开始,“革命”一词的频度不断上升,但自1908年后“革命”一词的使用却日趋减少,1911年其频度更是降到100次以下。导致该词频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资本主义薄弱B.政府加大报刊审查
C.“预备立宪”的推行D.革命缺乏政党领导
7 . “十年以前,非特一般人不知共和为何物,即知识阶级亦鲜解共和真理”,更有甚者,许多人“不但不知共和的好处,反而希望满清复辟”。……“至于欧美的风土人情和中国不同的地方是很多的,如果不管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便像学外国的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材料主要说明(     
A.要实行真正的共和必须思想解放
B.共和与复辟的矛盾制约中国发展
C.不能简单学习别人的政治制度
D.当时缺乏共和政治的社会基础
8 . 辛亥革命前,梁启超说:“吾党做劝告开明工夫,未必不为彼党间接发生助力。彼党做预备革命军工夫,亦未必不为吾党间接生助力,此所谓相反而实相成。”它反映了
A.梁启超实际上是辛亥革命的重要领导人
B.革命派与立宪派的相互合作推动了辛亥革命
C.革命派与立宪派斗争方式不同而目标相同
D.梁启超认识到了国共两党合作的实效性
9 . 下列表格是凤凰网对辛亥革命的调查(截止2010年11月23日)。网友选择广州的理由是(     
你认为哪座城市最能代表辛亥革命
1.武汉
52%
2.广州
37.4%
3.南京
5.6%
4.北京
2.9%
A.1905年成立同盟会,资产阶级比主革命进入新阶段
B.1911年黄花岗起义,打击了清朝统治,鼓舞了人们的革命斗忠
C.1911年首义,箨地响应,清朝统治十崩瓦解
D.1912年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共和政体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