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8课 辛亥革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庚子事变后,中国思想界有人提出了建立国民政治的主张。然而,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立宪派认为,必先有新民,然后才能建立新政治。革命党人则强调国民政治初建,只能粗具规模,不赞成先造就国民资格,然后一举建立完备的国民政治的“新民说”。新民与新政府的争论很快就为革命与立宪之争所取代。立宪派认为“起事者为盗贼”的“下等社会之革命”只能实现政权更迭,不能实现制度革新,只有“起事者为善良之市民”的“中等社会之革命”才能实现制度革新。革命派认为,必须以民族革命去除满人的贵族特权,才能建立国民政治,实现国民权利平等。

民国建立后,立宪派强调人民主权说于学理不通,也不适合中国当前之需,且易生流弊;革命党人则将主权在民看作共和政治的本质特征。思想界围绕平民政治与精英政治发生的争论持续发酵。

——摘编自邹小站《清末民初思想界关于平民政治与精英政治的争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思想界围绕平民政治与精英政治出现争论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清末民初革命党人的主张及实践进行阐释。
2024-02-27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大数据联考2024届高三2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下表为武昌起义后拥护革命的一些言论。这些言论能够说明(     
孙中山电文(清帝)今既宣布退位,赞成共和,承认中华民国,民国目的亦已达到
《民立报》社论政治修明之朝,依于民主立宪之成立。革命既成,共和自现。周道如砥
沪军北伐部队的告示东南各省次第光复,虽未睹太平之风,实已享共和之福
A.民主共和思潮已为大众所接受B.共和成为社会关注热点
C.辛亥革命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D.稳定社会秩序得到重建
3 . 湖北军政府成立后规定,“凡我军人,自应确遵明令,以肃军律。闻近日军界警界,仍有干涉政治之行为……万一激成风潮,国家前途,曷胜危险?至警界职在维持治安,尤不应随声附和。”这些规定旨在(     
A.稳定民心以维护统治秩序B.增强军警职业性和战斗力
C.发动民众以废除封建制度D.践行民生主义的基本理念
4 . 读如图,图中文字为:“广东之北伐队现已陆续开至上海,均系广东之潮兵。现在苏浙民军已均调至。广东潮兵来上海者约万余人,现正预备军士皮衣,以备议和不成即日北上云。”这折射出当时(     

A.三元里人民英勇抗英B.督抚推进“东南互保”
C.辛亥革命各方力量胶着D.国共两党合作准备北伐
2023-11-12更新 | 261次组卷 | 6卷引用:河北省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七调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023·海南·一模
5 . 在美国留学期间,19岁的宋庆龄(1893—1981年)发表《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事件》,盛赞它“已给中国带来了自由和平等,通向博爱之路的任务可能就落在中国这个最古老的国家身上”。这一“伟大的事件”(     
A.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B.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
C.推动了国民革命兴起D.证明了立宪道路不通
2023-11-12更新 | 381次组卷 | 3卷引用:黄金卷08-【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河北专用)
6 . 据下图可知,该地区(       
   
河北省各地起义图
A.革命活动为武昌起义奠定基础B.清朝统治已土崩瓦解
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较落后D.革命形势与南方不同
2023-05-23更新 | 16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2023届高三三模(保温卷)历史试题
7 . 武昌起义后新任职的督抚,除常规任命以外,尚有两种特殊情况:一是起用旧臣,如袁世凯、端方等,均曾是清廷总督重臣;二是重用新锐,如王士珍、段祺瑞等,都是北洋武备学堂或留日士官学校学生出身,并曾任新军统制。这(     
A.使清朝统治迅速土崩瓦解B.助力了清末新政的开展
C.影响清末民初的政治走向D.改变了官员选拔的原则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滦州的东邻昌黎县乡民曾聚众捣毁清政府制盐局,北邻迁安民众曾痛打知县,西邻丰润组成了华北救命军。义和团大师兄张洪一直在滦州北部坚持反政府斗争,滦州起义的核心人物,被称为“东方圣人”、“关东大侠”的吴禄贞、蓝天蔚二人与宋教仁等于1907年在奉天(今沈阳)建立中国同盟会辽宁支部。八国联军由天津东下时,滦州属必经之地。联军所到之处,扶植痞棍,横行霸道……仅自光绪九年(1883年)以后滦境东南频河地区竟有480余村被水湮没。沧桑改易,民无栖止,境内饥荒,富庶气象荡然无存。春苦风而夏苦雨,十年九不收。

——摘编自《滦早志》

材料二1911年10月,清政府为炫耀军威,决定在直隶永平府地界内辖地(大致今秦皇岛、唐山地区),举行新军军事演习(也称“秋操”)。清政府万万没想到,参加演习的部分将士早已加入了中国同盟会,他们决定“暗带子弹,相机起义”。正在这时,武昌起义爆发。这一方面打乱了清政府的秋操部署,另一方面也极大鼓舞了滦州准备起义的新军官兵。参与滦州兵谏的20镇各营管带王金铭、施从云、冯玉祥等人,志同道合,以推翻清廷为目标,密图在驻地滦州举义。12月31日,驻扎在滦州的第七十九标新军公开起义,响应南方革命。1912年1月3日,他们在滦州城举行大典,宣布成立中华民国北方革命军政府,并通电全国。1月4日革命军乘车西进,准备直捣清廷。于雷庄处被围,大部官兵遇难,起义失败。中山公园的纪念墙上记录了1936年颁布的《国民政府令》:“辛亥光复,发轫于武昌,而滦州一役,实促其成。”

——摘编自《辛亥滦州起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滦州起义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滦州起义的历史价值。
2023-05-10更新 | 187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9 . 武昌起义后,当南方各省纷纷宣布独立的时候,直隶省的京、津、保(保定)、滦(唐山)地区,也在不断地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起义和暗杀活动,革命组织、革命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这反映了(     
A.同盟会在全国影响有限B.南北方革命力量的汇合
C.北洋军阀竭力抵制革命D.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
2023-04-13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沧县风化店中学2023届高三4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1911年12月,孙中山刚从国外回到上海,身着一袭西装。1912年元旦傍晚,孙中山穿着新订制的革命军军官服赶到南京;在欢迎晚宴结束后,孙中山立即换上西式大礼服和大礼帽,在原两江总督衙门大堂出席临时大总统就职仪式。这反映了(     
A.共和政体的初步建立B.临时政府的移风易俗
C.革命领袖的崇高地位D.服饰承载的政治意蕴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