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8课 辛亥革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7 道试题
1 . 下面为近代《纽约时报》刊登的一则关于中国时局的报道。与之有关的事件应是(     
事变后,这个国家被分裂为南北两个部....除非获得充分的安全保障,否则北京当局不愿接受任何东西。就北京当局而言,时局走向取决于目前正在滦州(北直隶永平府,今属河北唐山市)集结的这支北方军队的态度
A.太平天国运动B.辛亥革命C.护国战争D.北伐战争
2 . 1912年9月28日,袁世凯通过临时大总统令公布,10月10日为国庆日,1月1日与2月12日为纪念日。同年10月10日,孙中山、黄兴将“革命纪念会”改称“共和纪念会”,国民党为此举行了大规模的国庆纪念活动。这反映出当时(     
A.民主与专制矛盾日益激化B.民主共和观念得到传播
C.民主革命的群众基础扩大D.民主共和体制稳定运行
2023-10-28更新 | 224次组卷 | 10卷引用:河南省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阶段性检测(四)历史试题
3 . 武昌起义爆发之后,湖北军政府于成立第二日即发表对外宣言书,表示将保护各国人民财产,承认既有的条约与借款,以此希冀各国严守中立。清廷在派兵镇压革命的同时,那桐、邹嘉来等官员还请求各国在京公使勿承认革命军为交战团体,并表示“外人倘受战事损失,政府尽可一力负担”。这体现出(     
A.革命政权对外软弱妥协B.外交中立原则遭到破坏
C.中国政局深受列强影响D.西方政府同情革命党人
4 . 武昌起义后,独立省份纷纷成立军政府,实行都督集权,但随后由独立省份拥护成立的中央政府并没有建立军政府,而是先实行总统制,后又改为内阁制。这说明当时(     
A.军政合一不符合中国的同情B.政局变化引发了政治体制的嬗变
C.党争尖锐加剧政治局势动荡D.代议制民主政治理念已深入人心
2023-10-19更新 | 308次组卷 | 4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11年11月《民立报》报道:“先是鄂省新军首先倡举义旗。电传到湘,湘省陆军第二十一协一、二两标,炮、马、工程、辎重各队新军士兵即谋同时响应。”当月内,陕西、江西、山西和云南等地新军发动起义,宣布独立。这一政治局势的发展(     
A.造成军阀割据纷争的混乱局面B.反映出新军具有群众基础
C.说明清末新政培养了革命力量D.根源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2023-08-30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高考选择题与新考法历史2024版-第二部分提升小卷09
6 . 下表所示为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组成人员(部分)。材料可用于说明(       

职务

姓名

政治属性

外交总长

王宠惠

革命派

内务总长

程德全

旧官僚

财政总长

陈锦涛

旧官僚

陆军总长兼参谋部总长

黄兴

革命派

海军总长

黄钟瑛

起义的舰长

司法总长

伍廷芳

旧官僚

教育总长

蔡元培

革命派

实业总长

张謇

立宪派

交通总长

汤寿潜

立宪派

A.立宪派旧官僚等投机了革命B.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有待考证
C.南京国民政府面临失败危险D.资产阶级革命派失去政府主导权
7 . 辛亥年八月十八日(10月9日)晚,湖广总督瑞激宴请张謇(1853一1926),张氏第二天的日记称,长江对岸的武昌草湖门外塘角新军营房,火焰冲天,“横亘数十丈不已”,“舟行二十余里,犹见光熊熊上烛天也”。张氏日记所述事件是(     
A.太平军攻占武昌B.汉阳铁厂动工C.义和团团民暴动D.辛亥武昌首义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章太炎曾是鼓吹“排满”最激烈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但他于武昌起义当日即致书满族留日学生,对自己昔日过激的言论深表歉意,同时表示清廷被推翻之后,“君等满族,亦是中国人民,农商之业,任所欲为,选举之权,一切平等,优游共和政体之中,其乐何似?”。章太炎民族观的转变(     
A.消除了满汉民族的隔阂B.适应了革命斗争的需要
C.引发了武装起义的浪潮D.反映了民族意识的萌发
2023-05-24更新 | 675次组卷 | 10卷引用:专题突破卷06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通关卷(新高考通用)
9 . 武昌起义后新任职的督抚,除常规任命以外,尚有两种特殊情况:一是起用旧臣,如袁世凯、端方等,均曾是清廷总督重臣;二是重用新锐,如王士珍、段祺瑞等,都是北洋武备学堂或留日士官学校学生出身,并曾任新军统制。这(     
A.使清朝统治迅速土崩瓦解B.助力了清末新政的开展
C.影响清末民初的政治走向D.改变了官员选拔的原则

10 . 同盟会成员创办的《民呼日报》刊发旅沪蜀人檄文:“失川汉铁路,即亡国之本,而卖川汉铁路,即无异卖全国。政府已矣,吾四百兆(四亿)之可怜虫,将奈何!”该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A.反映出列强势力开始深入内地B.推动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
C.促进“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D.为武昌起义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