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新青年》创刊时即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但其后十余年间所发表的专门论述民主与科学的文章并不多。尽管如此,“民主”与“科学”仍然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基本口号。这主要是因为民主与科学(     
A.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B.源于对辛亥革命的反思
C.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地位D.是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
2023-11-24更新 | 156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广州市第六中学、佛山市第一中学、中山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2 . 1919年,李大钊撰文指出“一九一四年以来世界大战的血、一九一七年俄国革命的血、一九一八年德、奥革命的血,好比作一场大洪水——诺阿以后最大的洪水——洗来洗去,洗出一个新纪元来。这个新纪元带来新生活、新文明、新世界,和一九一四年以前的生活、文明、世界,大不相同,仿佛隔几世纪一样。”由此可见,当时(     
A.中国出现了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B.中国民主革命性质发生新的变化
C.国际局势动荡引发中国思想界裂变D.西方文明逐渐被中国知识界抛弃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黄宗羲那里,改变君权过重,由于皇帝胡作非为而“丧天下”的办法,已开始放弃了二程、朱、王专门要求“正人心”和“格君心之非”,而企望通过建立现实制度来得到保障,这可以看做“内圣”之学有了向外的新开拓。明中叶以来,无论朱学或王学,都有走向现实世界的普遍趋势。近乎科学的实证之风已开始吹起,除学术本身的发展逻辑外,商业都市的高度繁荣,各行各业的分化兴起、众多科学论著的出现等,都表明当时社会结构、时代氛围和意识形态开始有了某种重要的变动,这可能是使理学内部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不但是黄宗羲,还有好些人都有“工商皆本”的观念,与自秦汉以来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开始有了离异。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 中国近代,可以说经历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第一次是对“华夷之辨”观念的突破,第二次是对“道”“器”观念的突破,第三次则是对传统文化束缚的突破……由于第一次思想解放到第二次思想解放花了34年的时间,第二次思想解放到第三次思想解放又花了20年的时间,使得中国人民无力确立自己的独立道路,中华民族第一次腾飞的机会彻底丧失了。

——摘编自张玉福《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进程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儒学“新开拓”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次“突破”的核心内容。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指出思想变革与社会转型的关系。
2023-03-03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清远市连南县大坪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新文化运动引入科学的概念,就是要改变劳动方式、方法,发挥劳动者的潜力;引入民主的概念,就是要使劳动者意识到作为人应该享有“人的权利”,有占有自己劳动所得的权利。据此可知,新文化运动(     
A.以解放中国劳苦大众为宗旨B.重视提升劳动者的思想觉悟
C.全盘否定传统儒家思想文化D.始终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
2023-02-09更新 | 366次组卷 | 21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真光中学、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教育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18 年,《新青年》出刊“易卜生专号”,转载的《娜拉》《国民之敌》等作品所表现出对旧社会制度虚伪、腐败的鄙视,受到了中国广大青年学生的喜爱,在中国掀起了一股“易卜生热”。这一现象反映了(     
A.精神解放与制度变革的追求B.国人对民主科学观念的推崇
C.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D.北洋政府统治危机日益加深
2023-02-08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江门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一)历史试题(A卷)
6 . 1919年12月,陈独秀撰文称:我们相信真的民主政治,必会把政权分配到人民全体,就是有限制,也是拿有无职业作标准,不是拿有无财产作标准。这表明陈独秀(     
A.对西式民主进行了反思B.积极宣扬公民权利观念
C.政治观念发生根本改变D.注重联合各阶层的力量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有学者考证,1919年以后,“民主”一词开始取代“共和”成为西方政治制度的象征,“共和”的使用频率大幅减少。“民主”在新文化运动后期开始被定义为“平等”“民治主义”“工人政治”等新涵义。这种变化反映了(     
A.时人对新社会认识的发展B.西方文化的影响日渐衰微
C.民主取代共和的发展趋势D.苏俄对华影响力持续加深
2022-11-29更新 | 533次组卷 | 5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2023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1918年11月,蔡元培在北京大学的集会上首次喊出了“劳工神圣”的口号,李大钊也发表演讲,热情歌颂劳动者的价值;次年,《新青年》等报刊出版纪念劳动节专号,一些专为劳动者创办的刊物出版发行。一时间,“劳工神圣”“劳农神圣”响彻思想界。知识分子此举意在(     
A.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宣传阵地B.为社会变革寻找新的力量
C.讴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D.动员群众参加国民大革命
2022-11-21更新 | 852次组卷 | 15卷引用:广东省湛江市雷州市第三中学2023届高三5月冲刺考历史试题
22-23高三上·江苏盐城·期中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陈独秀在1915年9月发表的《答王庸工》 一文中对《新青年》杂志作了“批评时政, 非其旨也”的定位,1919年1月发表的《除三害》 一文却强调“一般国民要有参预政治的觉悟……要有相当的示威运动”。这一变化源于(     
A.中华民族危机的逐步加深B.思想解放运动的深入开展
C.工农群众运动的蓬勃兴起D.中国社会性质的深刻变化
2022-11-16更新 | 430次组卷 | 6卷引用:黄金卷07-【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3年高考历史模拟卷(广东专用)
10 . 欧战(一战)后,很多中国人几乎形成一种共识—世界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故"新文明""新世界""新中国""新社会""新人"逐渐成为人们的口头禅,这种现象反映了( )
A.思想运动推动观念更新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被广泛接受
C.一战成为思想变革根源D.当时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