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9年年初,新旧文化激烈交锋之时,北大较保守的学者创办《国故》月刊以“昌明中国故有之学术”,该刊思想上基本沿袭了清末国粹主义。在此背景下,新文化阵营提出了“整理国故”问题。毛子水、傅斯年在《新湖》杂志上撰文,针对“抱残守缺”“追慕国故”的倾向而提出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整理国故”。这一看法得到胡适等人的支持。191912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新思潮的意义》一文,树立起“整理国故”的旗帜。他认为,“新思潮的意义”只是一种“评判的态度”,也就是尼采的“重新估定一切价值”,因而对“中国旧有的学术思想”应做到,“第一,反对盲从;第二,反对调和;第三,主张整理国故”。就研究范围和重心而言,像五四新文化运动一样,“整理国故”也体现了对全部传统,尤其是非儒学派的重视。胡适认为,“非儒学派的恢复是绝对需要的”,“中国哲学的未来,似乎大有赖于那些伟大的哲学学派的恢复”。

——摘编自罗检秋《“整理国故”与五四新文化》

材料二   “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中两个最著名的口号,也是这一运动的纲领,胡适提倡的“整理国故”,与他对“科学”的理解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他提出要用现代的“科学方法”来整理国故;另一方面,他想通过整理国故来说明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科学方法”,为“科学”在中国寻根,并借此证明“科学”并不是与中国传统文化完全不相容的“舶来品”,即提倡、宣传“科学”也具有传统的合法性。更重要的是,他始终相信社会、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之间有着共同的“方法”,所以他要借整理国故来证明此点,同时,这也是为“打通”二者所做出的一种积极努力。

——摘编自雷颐《“整理国故”:为科学在中国寻根》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整理国故运动兴起的思想文化背景,并分析整理国故运动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传统文化。
2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请于广东虎门外之沙角、大角二处,置造船厂一,火器局一。行取佛兰西、弥利坚二国各来一二人,分携西洋工匠至粤,司造船械,并延西洋柁师,司教行船演炮之法,……必使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   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无论是辛亥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无论是李鸿章,还是康有为,无论是孙中山,还是毛泽东,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新中国。

——裴钰《改变中国》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魏源的什么核心思想主张?有何重要影响?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近代前期(五四运动前)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促使中国“内部改变”的指导思想分别有哪些?这一改变过程经历了哪几个层次?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在“改变中国”中的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