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五四新文化运动又被称为近代中国的“文化启蒙运动”,它是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在革命探索中的文化反思。其第一步是开启民智民力,以大量文化给养为普通民众赋能。这也是文化民主觉醒并发挥巨大作用的过程。这次文化民主觉醒旨在(       
A.破除传统束缚实现思想启蒙B.根除制度近代化存在的顽疾
C.消除知识分子救亡图存分歧D.高擎西方民主和科学的旗帜
2024-03-24更新 | 132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宜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儒学的发展与变化】

材料一   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两汉400余年,它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缔造者之一,有着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的称誉。袁世凯为了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李大钊通过文章猛烈地攻击了尊孔复辟的谬论,指出: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李大钊认为,不能一味地模仿西方的政体形式,而是要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民主政治道路。同时还要考虑民彝。彝本是古代的彝器,象征着帝王的专制统治,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就表现为法度、权威。而李大钊则用西方进步思想中的民主”“自由精神来阐述民彝,认为民彝就是人民的法则、制度。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汉代“儒家思想取得胜利”?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汉代学者在发展儒学方面提出哪些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李大钊对儒家思想的态度。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6090年代,随着西方军事、经济、文化和政治力量在中国的急剧增长,中国传统社会发生了裂变,出现了试图在保存中国传统内核前提下的变革运动。……由于中国传统势力的极其强大,企图变革的、受到西方思想影响的士大夫阶层试图在“托古改制”的旗号下,悄悄进行一场融汇中国传统与近代西方思想的制度变革。1840年以来中国先进分子长期处于两难境地,他们一直试图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调适点,但却屡屡失败,无从解决这个尖锐的时代矛盾。

——高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教训》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张春海陈叶军《百年回望:历史视野中的新文化运动》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19世纪60﹣90年代中国先进分子试图“找到调适点”的核心主张及其所产生的重大社会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新文化运动中“德先生”和“赛先生”这两大概念的含义。
(3)材料一、二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先进分子都没有完成中国社会转型的任务。这是为什么?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者掀起了洋务运动。作为运动代表之一的李鸿章曾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李鸿章的所作所为,正代表了地主阶级进行工业化探索所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

——《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材料二   中国从19世纪末开始的戊戌启蒙运动并没有抓住这个话题。那时,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兴起来的是一场以救亡图存为目的,以制度改革为主旨的政治启蒙运动,它对于个性解放并不是很关注。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形势就不同了,当时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如何巩固共和制度,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们认为这就需要提高国民觉悟,而提高国民觉悟的主要方法是培养国民的科学与民主意识。

——《中国文化概论》张岱年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学习外国的措施,并简析其“工业化探索所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戊戌启蒙运动与新文化运动主旨的不同,并简析二者的的共同作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梁启超把中国近代化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物质近代化时期,第二个时期是制度近代化时期,第三个时期是思想文化近代化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三个时期(     
A.使民族工业的发展迎来了“短暂的春天”
B.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愚昧与专制的思想
C.使中华民国进行了自上而下的全方位改革
D.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2024-01-28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五四运动之前,陈独秀猛烈批判封建婚姻制度,认为其结婚、成婚、不准离婚等规矩都不合情理,主张用西洋各国的婚姻家庭制度来变革中国的封建婚姻家庭旧制度。这种主张有利于(     
A.推动社会变革B.唤醒民族意识
C.开启文学革命D.缓和阶级矛盾
7 . 有学者说:“从戊戌到义和团再到辛亥,由托‘古’到灭洋再到皇权倒塌与复辟,纷纷扰扰, 于是怀疑、否定与批判成为他们的特色。他们力求突破19世纪以来盘踞在人们头脑和思想观念中的‘体用二元’僵化思维模式。”该学者意在说明(     
A.推动人性解放的必要性B.思想文化革新的紧迫性
C.救国道路探索的曲折性D.晚清政治状况的复杂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922年,近代学者钱玄同在日记中回顾了自己20年来的思想变化(内容见下图)。该日记(     
四、一九O八——一五,主张保存汉字,极端排斥国语改用拼音之说。一九二一以来主张国语非改用拼音不可,极端排斥汉字保存论。
五、一九一二竭力反对汉字改写横行。一九一七以来竭力主张汉字改写横行。
六、一九一二——一五,主张复汉族古衣冠。一九一六以来主张改穿西装。
七、一九O九——一五,主张遵修古礼。一九一六以来主张废弃古礼。
A.反映了新文化运动前后社会观念的变化B.体现了中国人探索救国道路的艰辛历程
C.折射了洋务运动对中国社会思想的影响D.说明了作者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
9 . 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人关于中国问题的文化思考逐渐展开,继而形成一股社会性的文化反思思潮。文化反思在晚清经历了三个阶段,严复的《原强》(1895年)和谭嗣同的《仁学》(1899年发表),梁启超的《新民说》(1902年),新青年派发起的新文化运动,分别是这三个阶段的主要标志。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文化反思浪潮(     
A.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深入发展B.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
C.表明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改变D.与社会政治形势紧密相结合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一批有志青年以留学的方式学习西方现代绘画。他们的艺术观念、审美心理和知识结构受到了东方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绘画的双重影响。材料说明了(     
A.当时中国绘画中西融合的特点B.新文化运动抨击传统文化
C.西方绘画理论重塑了中国美术D.留学生是近代绘画的主力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