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说,政制既已一切非我之故常,其政制背后支撑之理论,亦必随之动摇,则一变而惧不能不变……故而文化革命之口号有“礼教吃人”“非孝”“打倒孔家店”“全盘西化”材料旨在说明(     
A.新文化运动有历史虚无主义色彩B.向西方学习从制度转到思想
C.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上得到延续D.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被动摇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围绕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时人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新青年》是中国文化运动的先锋”;有人强调“自从这次世界大战停后,一股澎湃排空的新潮流到了中国,就酿成现今的文化运动”;也有人指出“五四运动确可算是中国文化运动的起点”。由此可知,当时(     
A.新文化运动研究逐步深入B.思想潮流受到多方因素影响
C.中西方文化实现全面融合D.新文化运动的性质难以判定
2023-04-03更新 | 424次组卷 | 5卷引用:辽宁省鞍山市普通高中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陈衡哲出身缙绅之家,后留学美国,成为北大第一位女教授。她回忆清末初读林纾翻译的小说《不如归》时,因其所言情事类似从小背诵的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才更好接受之,而缺乏此类成分的新文类就很难戚戚于心”。这一材料说明(     
A.思想启蒙需要长期复杂的历史过程B.新文化运动借传统文化宣扬新思想
C.古典文学蕴含大量婚恋自由的主张D.社会环境对人的观念具有决定作用
2023-03-02更新 | 535次组卷 | 9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五四新文化时期,学者杜亚泉主编的《东方杂志》、梁启超主办的《国民公报》等在传播西方启蒙知识上比《新青年》更全面且更注重学理(自然科学原理),但对青年的影响却远不如宣传简明“主义”的《新青年》。这表明当时中国
A.改良主张缺乏社会基础B.马克思主义的开始传播
C.民主革命任务逐步改变D.重塑国民性的时代要求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有学者认为,五四运动时期曾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百家争鸣”,第一次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两次“百家争鸣”出现的共同原因主要是(       
A.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B.新式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
C.西方各种思想流派和主义的传播D.社会舆论的相对自由与军阀混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毛泽东在谈到中国近代某历史事件时说∶"那时许多领导人物对于现状,对于历史,对于外国事物,使用的方法一般地还是资产阶级的方法,即形式主义的方法。"同时指出,"鲁迅笔下的祥林嫂、闰土、阿Q等等,绝非纯粹的艺术虚构。张勋复辟要尊孔,军阀争权要尊孔,甚至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也要尊孔。"据此可推知,毛泽东意在强调(       
A.新文化运动爆发具有必然性B.传统文化不适应近代化的需要
C.北洋军阀政府思想控制松弛D.知识分子救国方式已达成共识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认为“提高就是——我们没有文化.要创造文化;没有学术,要创造学术;没有思想,要创造思想,要‘无中生有’地去创造一切。这一方面.我希望大家--齐,同心协力用全力去干,只有提高才能真普及”。据此可知,胡适主张(       
A.使文化提高与普及相互促进B.借助西学提高传统文化地位
C.全国民众集体参与文化创造D.通过创造促进新文化的普及
2022-04-20更新 | 297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大联考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8 . 下图是1820-1920年“科学”与“格致”词汇的使用频次对比,可以反映一定时期的历史状况。该图反映了
A.西学传播遭遇阻碍B.理学思想仍占主流
C.洋务运动方兴未艾D.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9 . 1915年,当胡适还是康奈尔大学的学生时,便和赵元任(当时的哈佛大学学生,后来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大胆地发动一场运动,介绍白话文写作方式。他们这样做
A.使新文化运动更加深入民众B.动摇了传统思想文化的根基
C.有利于新文化运动快速发展D.推动了文学革命的深入发展
10 . 2015年是新文化运动兴起100周年,社会各层对新文化运动进行反思。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当革命派效法孟德斯鸠、卢梭、华盛顿的理想被军阀统治的丑恶现实撕成碎片之后,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人们开始由器物和制度层面锲入到文化心理层面,……在孙中山埋头于“心理建设”的同时鲁迅提出了“国民性”的思想;继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后,李大钊又再论《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最终成为近代百年第二次民族反思。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忠、孝、贞节三样,却是中国固有的旧道德,中国的礼教,纲常、风俗、政治、法律,都是从这三样道德演绎出来的;中国人的虚伪、利己,缺乏公共心、平等观,就是这三样旧道德助长成功的。

——陈独秀《调和论与旧道德》

材料三   (鲁迅)自1906年他决定放弃医学转而从事文学之时起,就一直不倦地通过文学以探求群众的“精神”内容和深入揭示中国的“国民性”,这种努力左右着他对群众的看法。

——《剑桥中华民国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第二次民族反思的重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次反思出现的直接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陈独秀对国民劣根性的认识(不得摘抄原文),并指出国民劣根性的思想根源。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知识分子改造国民性的措施。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第二次民族反思对民众产生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