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变化


(1)从材料一所给的图示中,请回答:我国传统经济的基本形式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它在近代逐步瓦解原因是什么?
(2)从材料二所给的图示中,请回答:近代民族企业诞生于什么时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近代民族企业最早产生在哪些地区?
(3)根据材料二所给的图示判断,近代民族企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是什么时候?并回答之所以迅速发展的原因?
(4)张謇的企业到20年代中期又衰落下去的主要原因?
(5)民族工业是中国社会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方式,它的产生和发展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股新气息,大大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列举两件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股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后进行了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重要事件。
2024-03-03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涟水中学2011-2012学年高一下学期学分认定模块检测历史试题
2 .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经历了曲折的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中国人数甲于五洲;但能于工艺一端,蒸蒸日上,何至有忧贫之事哉!此则养民之大经,富国之妙术,不仅为御侮计,而御侮自在其中矣。

——张謇《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

材料二   夫计划之确切,组织之严密,技术之专精,会计之优良,以及一切管理之科学化,固为经营工业应备诸条件……工业上局部或个别之兴隆,在整个民族工业或大规模基本工业未能建立以前,均将如昙花一现,不久即销声匿迹。例如上海之我国纺纱业与缫丝业,虽曾盛极一时,而其前途仍至渺茫。故提倡国货最根本之办法,在乎奠定民族工业之基础。

——陈翰笙《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前提》

完成以下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外洋”富强的关键所在并归纳作者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作者践行其主张的实践一例。
(2)据材料二、归纳民族工业发展的条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工业“前途渺茫”的根源。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近代中国工业发展与社会条件的关系。
2023-12-25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南八校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98年秋,亲眼目睹维新运动由轰轰烈烈而终至失败的蔡元培,对清政府改革失望。回到家乡后,蔡元培一方面投身于新式教育机构的创办,实现他“培养革新人才”初衷;另一方面,则是积极联络同志,组织队伍,为推翻封建专制统治积蓄力量、制造舆论。作为浙江地区最早新式学堂之一的绍兴府中西学堂在蔡元培任下,对青年学子产生很大影响。1902年,中国教育会在上海成立,蔡元培被推举为首任理事长。中国教育会是20世纪初国内很有影响力的知识分子革命团体,“它表面办理教育,暗中鼓吹革命”。

材料二   19122月,蔡元培发表著名的《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一文,批评清末教育宗旨中的“忠君”“尊孔”两项,主张民国教育应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五育”并举为方针。同年7月,全国临时教育会议在北京举行,讨论通过了民国教育宗旨。92日,教育部正式公布:“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可以看出,除世界观教育未被采纳外,蔡元培的四项主张均得到反映。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田正平《蔡元培与民初教育改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教育会成立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民初教育发展的意义。
4 . 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张謇[jiǎn](1853年7月1日~1926年8月24日),字季直,号音庵。江苏南通人,祖籍江苏常熟土竹山,“江苏五才子”之一。光绪二十年(1894年),张謇考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奉张之洞之命创办大生纱厂,他所主张的“棉铁主义”是实业救国的良方。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创办了通州师范学校。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创建了南通博物苑。民国元年(1912年),起草清帝退位诏书,在南京政府成立后,任实业总长;同年,改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总长。民国4年(1915年),因袁世凯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部分要求,张謇愤然辞职。民国8年(1919年),建成南通更俗剧场。民国11年(1922年),棉纺织业危机,导致张謇的事业全面崩盘,大生纱厂走向衰落。民国15年(1926年)8月24日,张謇在南通病逝,享年73岁。张謇是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主张“实业救国”“父教育,母实业”,在南通兴办了一系列文化教育事业,开创了唐闸镇工业区,使南通成为我国早期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基地之一,城市建设按照一城三镇的格局,成为长江下游的重要商埠和苏北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张謇一生创办了20多家企业,370多所学校,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

——摘自百度《张謇先生生平》


(1)根据材料中张謇的生平介绍,概括他的历史贡献。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时代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张謇的哪些时代精神可以为当代所用?
2023-07-03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常熟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1-22高三·全国·课后作业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西服未文,然衣制严肃,领袖洁白,衣长后衽,乃孔子三统之一,大冠似箕,为汉世士夫之遗,革舄(生皮制的鞋)为楚灵王之制,短衣为齐桓之服,故发尚武之风,趋尚同之俗,上法泰伯、主父、齐桓、魏文之英风,外取俄彼得、日明治之变法,皇上身先断发易服,诏天下……与民更始,令百官易服而朝,其小民一听其便,则举国尚武之风,跃跃欲振,更新之气,光彻大新。

——摘编自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18989月)

材料二   孙中山以阳历191211日为民国元年元旦,其目的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共和成立,不用皇帝年号,而改为民国纪年,便于民众记忆;二是阳历没有闰月,减少了农历中闰月的换算,便于年度预算;三是与国际上普遍采用阳历的潮流相适应……1912113日,孙中山发布《临时大总统关于颁布历书令》,令内务部编印新历书……这部历书将旧历书上吉凶神宿一律删除。

——摘编自左玉河《从“改正朔”到“废旧历”——阳历及其节日在民国时期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指出康有为有关服饰改革的主张,概述其主张改革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南京临时政府历法改革的措施,并简要评价其历史意义。
2022-12-20更新 | 131次组卷 | 6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董竹君,祖籍江苏海门东灶港,近代知名女企业家,曾为当时中共地下组织做了许多工作,建国后把一手创办的上海锦江大饭店无偿献给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期

生平

1900年

出生于上海洋泾浜畔的一个贫民窟里,父亲以拉黄包车为生。

1906年

入私整读书。

1912年

为了生计,父母不得已要将女儿送去卖唱。董竹君想着读过的《二十四孝图》《孝经》,觉得自己应该做一个孝顺的孩子分担家庭重担。

1914年

与时任四川副都督夏之时相遇,并随其赴日留学,后从东京御茶之水女子高师毕业(日本近代第一所针对女性开设的官立高等教育机构)

1921年

夏之时就任四川都督后,她也从日本回国助夫革命。

1929年

因军阀派系斗争,夏之时脾气变化且染上吸食鸦片等陋习。董竹君选择净身出户,带着备受轻视虐待的四个女儿离开四川来到上海,创办群益纱管厂,成为上海当时唯一的女老板。

1935年

锦江川菜馆正式挂牌营业。

——摘编自董竹君《一个世纪的传奇》

材料二   在上海,董先生给女儿们讲些人生和爱国的道理,找些进步文艺读物给她们看,让她们学做家务、热爱劳动,培养她们善良热诚、助人为乐、先人后己、大公无私的高尚品德,还让她们多接近大自然,养成胸怀开朗和爱美的兴趣习性。教育她们:为人做事要有责任感,要光明正直。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董先生时,问她教育孩子的成功“秘诀”。她说,第一,思想要正,要跟上历史潮流;第二,要刻苦学习,练就本事,以免将来有事“做不来”。

——摘编自闻悦《董竹君的育儿经》(2009年)


(1)据材料一指出董竹君的成长受到哪些教育的影响,并说明其所起的浸润作用。
(2)据材料,概括20世纪初女性所具有的现代思想意识,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形成的时代背景。

7 . 材料一 辛亥前后,离婚已不属于男子单方面的权利,妇女为争得平等幸福而主动提出离婚者日渐增多。民国十年,山西省2 028件“协议离婚”案中,其中有191件女方为主动提出者,男女双方提出者1 390件。随着各类社会团体的纷纷成立,养济院、善堂、“敬节所”等公益慈善机构的数量也逐渐增多。随着新式工矿企业的发展,新式交通工具火车、汽车、电车及信息传递方式改进,使人们的社会交往范围日益扩大。学堂、结社、团体以及文化体育事业的发展,又为人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社会活动场所。

——摘编自徐永志《辛亥革命前后的家庭变动》

[探究1]据材料一,概括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材料二 辛亥革命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事件,它更是一个伟大的社会运动;并非起始于辛亥这一年,也并非结束于辛亥这一年。其前因与后果都有连续性与复杂性。放开历史的视距,辛亥革命历史遗产的正、负面影响才有可能讲透。“共和国观念”在部分精英群体中确实“深入人心”,“共和”一语不仅仅是观念,它还有一整套政治架构,包括制度、机制及至礼仪、服饰等。

——摘编自章开源《辛亥革命百年反思》

[探究2] 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多角度论述辛亥革命是“一个伟大的社会运动”。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秦时期,中国传统社会保障制度已初步形成。汉代政府颁布法令免除老人赋役,设立了常平仓作为备荒仓储,且建立了报灾、勘灾和救灾等基本程序。隋朝设立义仓,南宋时期设立社仓,形成了完整的备荒仓储体系。明清时期在救助社会弱势群体方面,设有养济院、孤老院、惠民药局等救助机构。民间慈善团体也日渐增多,许多慈噩组织规定对“贫困无依的孝子、节妇”要优先给予救济,对“不孝不悌、赌博健讼、酗酒无赖,及年少强壮、游手游食以致赤贫者”一律不予救助。

——摘编自王卫平黄鸿山《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事业述论》

材料二 晚清以降,一些有识之士在与西方社会的接触中意识到中国传统救济的弊弊在于“有养而无教”,并认识“重教”的积极意义。晚清政府明确责成地方官绅体察情形,在各种养济院、清节堂中附设工艺所,“兴养立教”。民国政府逐步摒弃传统的慈善观念,代之以先进的国家责任理念,将社会救济视为“集体之生存而当为,不专为人类之悲悯而宜为”的事业。

——摘编自岳宗福杨树标《近代中国社会救济的理念嬗变与立法诉求》


(1)概括中国古代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成因。
(2)据材料二,指出近代社会保障思想的变化并说明其影响。
2021·江苏·二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深衣属于汉服,因上衣、下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后成为儒生的专有服饰。南宋理学家朱熹曾设计一种礼服,称为“朱子深衣”。朱子深衣的每个细节都融入了儒家礼仪教化的理念。该礼服的上衣为四幅(布),代表一年有四季,下裳为六幅,破为十二,即由十二片布组成,代表一年有十二个月,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衣袖呈圆弧状以应规,交领处成矩状以应方,代表做人要规矩;后背处一条中缝从颈根到脚踝垂直而下,代表做人要正直。

——据《朱子家礼》等

材料二1912年孙中山提出要设计既体现革命精神又符合审美需求的新式服装,这就是后来的中山装。中山装是既区别于中国传统服装又区别于西服的新式服装。中山装体现出平民的实用风格,在继承传统理念的基础上也寓意三民主义等新观念:前衣襟有五粒纽扣,代表“五权(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监察权)分立”;四个口袋,象征“国之四维(礼义廉耻)”;三粒袖扣,表示“三民主义”。孙中山创立的五权宪法体制和三民主义在服装上得到了体现,中山装成为革命的象征符号。孙中山带头穿中山装,国人竞相效法。中山装成为革命与时尚的象征,风靡一时。

——摘编自陈蕴茜《崇拜与记忆:孙中山符号的建构与传播》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朱子深衣与中山装在服装设计上的异同。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山装流行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021-04-15更新 | 257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2021届高三二模(第二次适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