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1915年,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畅言国人“当以科学和人权并重”。1916年,杜亚泉在《东方杂志》发表了一系列论述东西文化差异的文章,与陈独秀等人展开了激烈论战。他认为,东西方文明“乃性质之异,而非程度之差”“西洋文明浓郁如酒,吾国文明淡泊如水,西洋文明腴美如肉,吾国文明粗粝如蔬,而中酒与肉之毒者则当以水及蔬疗之也”。他们的争论(   
A.开启了国民对中国传统科技文化的反思B.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C.利于新文化运动向着更加理性方向发展D.揭示了东西方文明的本质差距
2022-10-20更新 | 484次组卷 | 19卷引用:河北省省级联测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如表是20世纪初中国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的言论,其共同之处是(     
内容出处
世界进化,骎骎未有已焉,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保守云乎哉陈独秀《敬告青年》
自15世纪末,印度航路和美洲发现后,墨西哥和秘鲁的金子流入欧洲……由此遂开一近世的大革命和阶级争斗的新纪元蔡和森《社会进化史》
(房龙《人类的故事》)差不多完全以白种人为中心……倒不如把原书的书名,改为《西洋史大纲》较为近于实际张闻天《〈西洋史大纲〉译序》
A.具有广阔的历史视野B.反对西方文明中心论
C.增强民众的民族自信D.成为中共的指导思想
3 . 20世纪20年代,出版商推出文言文与白话本对照版本的书籍,并解释为“白话为宾,文言为主”“取白话以演述之,增注以申言之,正字音以考订之,并加标点符号,趋合潮流”。该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     
A.中体西用思想广泛传播B.先进知识分子倡导新文学
C.新文化主导了社会舆论D.白话文成为了文学的主流
2022-08-06更新 | 11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沧县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阶段测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陈独秀那里,科学完全是一面救治社会、人生问题的旗帜,是解决人类社会一切问题的通途。他说:“西洋人因为拥护那德、赛两先生,闹了不少事,流了不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谩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要推辞。”

——摘自段治文《中国近代唯科学主义思潮新论》

材料二   因科学发达结果,……最显著的就是现在都会的生活和从前堡聚的村落的生活截然两途。聚了无数素不相识的人在一个市场或一个工厂内共同生活,除了物质的利害关系外,绝无情感之可言,此其一。大多数人无恒产,恃工为活,生活拮据,飘摇无着,好像枯蓬断梗,此其二。……欲望日日加高,百物日日加贵,生活日日加难,竞争日日加烈,此其五。……怎么好呢?只有凭自己的力量自由竞争起来,质而言之,就是弱肉强食。近年来什么军阀、什么财阀,都是从这条路产生出来,这回(世界)大战争,便是一个报应。

——摘自梁启超《欧游心影录》(1919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对科学的态度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对陈独秀思想的新发展并说明其依据。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不同地域文明之间交融与碰撞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永恒的主题之一,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是丝绸之路示意图。

材料二:“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

材料三:“认清了我们的祖宗和我们自己的罪孽深重,然后肯用全力去消灾灭罪;认清了自己百事不如人,然后肯死心塌地的去学人家的长处。……八股、小脚……等等‘有文化’的崩溃,全不是程颢、顾亭林、戴东原……等等圣贤的功绩,乃是与欧美文化接触之后,那科学工业造成的新文化叫我们相形之下太难堪了,这些东方文明的罪孽方才逐渐崩溃的……应该虚心接受这个科学工艺的世界文化和它背后的精神文明,让那个世界文化充分和我们的老文化自由接触,自由切磋琢磨,借它的朝气锐气来打掉一点我们的老文化的惰性和暮气。”

——胡适《再论信心与反省》


(1)请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经济、文化、外交方面的相关史实说明丝绸之路的重要性。
(2)请结合所学知识,从洋务运动 维新变法运动 辛亥革命 三例中任选一例论证“冲击—反应”模式的合理性。
(3)据材料三概括胡适先生的主要观点,并作出简要评价。
2021-08-10更新 | 182次组卷 | 2卷引用:【新东方】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中学西校区2022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下表所列为 1915 年 9 月到 1917 年 8 月间《新青年》上发表的部分文章篇名。这反映出新文化运动(     
时间篇名刊号
1915 年 9 月《敬告青年》创刊号(《青年杂志》)
1915 年 9 月《法兰西人与近代文明》创刊号(《青年杂志》)
1916 年 2 月《吾人最后之觉悟》第 1 卷第 6 号
1917 年 1 月《文学改良刍议》第 2 卷第 5 号
1917 年 8 月《复辟与尊孔》第 3 卷第 6 号
A.以自由和民主为旗帜B.肇端于《新青年》的创刊
C.所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D.实质上就是一场文学改良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从《青年杂志》到《新青年》,看似偶然或者巧合,其实"新"意叠出,寄托着陈独秀独特的理念和深厚的思想感情。陈独秀的"新"意最突出的是
A.创新服务面向青年群体B.高举思想启蒙利器以强国
C.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D.采用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8 . 据清政府学部统计,1904年全国学堂总数为4222所,学生92169人;1909年学堂总数猛增到52346所,学生达1560270人。进入民国后,一个不同于旧式文人和封建士大夫的新型知识分子群体在20世纪初已经形成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壮大。新型知识分子群体的壮大
A.表明共和体制下教育取得重大成效B.助推了五四时期思想领域的活跃
C.深受中体西用思想的制约D.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扫除了障碍
9 . 胡适指出,新文化不应用突然置换的方式取代旧文化,而要考虑“怎样才能以最有效的方式吸收现代文化,使它能同我们的固有文化相一致、协调和继续发展?”由此可知,胡适
A.承认传统与现代文化的不可分割性B.主张全面有序借鉴西方现代文化
C.旨在强调新文化运动具有不彻底性D.力求用科学精神弘扬传统价值观
2020-12-01更新 | 1795次组卷 | 26卷引用:2021年高考历史押题预测卷(河北卷)02
10 . 1920年4月,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是什么?》中写道:“新文化运动影响到产业上,应该令劳动者觉悟到他们自己的地位,令资本家要把劳动者当作同类的人看待,不要当作机器、牛马、奴隶看待。”这一观点折射出
A.新文化运动转向了经济领域B.陈独秀已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C.中国的阶级矛盾已空前激化D.五四运动唤醒了工人的觉悟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