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1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中国革命具有“高山滚石”效应(如图),革命一旦启动,越滚越猛,前一次的成功,会激励后一次的继续;前一次未能实现的目标,后一次会采取更激烈的手段去实现,革命的诉求指数不断提升。辛亥革命、国民革命、共产革命就是中国革命过程中相互衔接、演进的三个阶段,共同构建了“中国革命”这一历史事件。其间代表性的国共两党的关系,也经历了20年代“党中有党”、30年代“国中有国”、40年代前期“一国两制”的阶段。

——摘编自王奇生《高山滚石:20世纪中国革命的连续与递进》



(1)“近代中国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试从20世纪20年代“党中有党”、30年代“国中有国”、40年代前期“一国两制”的相关史实说明其含义。
(2)“20世纪中国的三次革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试以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评析这个观点并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 . 下表反映了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经济状况,对表中信息评析正确的是
国家资本经营的工矿产品占国统区工业品的比重(1947年)

——陈真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A.国家资本的膨胀使国民经济得到高速发展
B.国家资本完全靠自主发展获得垄断地位
C.国家资本的垄断地位阻滞了民营工业发展
D.国家资本的壮大挽救了国民政府失败危机
3 . 20世纪30年代中国出现了一次乡村建设和合作社运动的潮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自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转入农村,进行土地革命,得到农民拥护,日益威胁到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基础。此时农村经济也出现了种种衰退迹象,严重影响到政府的财政。从最高统治者到民间舆论都发出了“乡村建设”、“农村复兴”的呼声。从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兴起了一个从国民政府到民间的农村合作社和乡村建设运动,试图在不改变旧有土地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生产组合方式变革,来应对农村现状。在政府的引导下,乡村建设运动和合作社运动展开并形成潮流。

推行效果较好的是国民党为军事等需要在豫鄂皖三省推行的“农村合作预备社”,其中安徽六安县在1933年入社农民占全县人口的0.71%,这个比例高出其他一般地区。信用合作社成为全部合作社的主体,在1933年农民各类借贷来源中,合作社只占1.3%;1934年农民余款各种存放处所中,合作社占0.7%。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的农村政策毫无变化,中国共产党推行的新土地政策,再次得到农民认同。

——摘编自虞和平《走向现代化的历程·经济卷·1900-1949》


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20世纪30年代的乡村建设和合作社运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红军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壮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征开始后,国民党动用《中央日报》等一切宣传机器,几乎天天登载“围剿”红军的消息。红军四渡赤水转战川黔滇边时,该报从1月到3月陆续有报道,如称“黔北之匪,自被击溃后,成股逃窜者不足万人,余均小部”“匪子弹用尽,患病亦多,实无战斗力量与勇气”“沿途伤病饿疲倒毙之匪,遍地皆是”。

在国统区,还有一大批民营报刊,也对红军长征情况有所反映。如红军强渡乌江,《国民公报》发表《朱毛残部只剩两三万人,由乌江强渡北窜》,称“朱毛残部,由瓮安乌江上游强渡,向湄潭遵义北窜,一部仍由石阡余(庆)强渡北窜,据俘获匪称,沿途伤亡颇众,逃亡尤多,现剩二三万人”。

——摘编自黎余《国统区对红军长征的报道》

材料二   1936年2月,董健吾受宋庆龄的派遣,到达陕北瓦窑堡。他聆听了博古、林伯渠、王稼祥等人有关红军长征的战略决策和重要意义,以及长征见闻和事迹的介绍,还得到不少珍贵的资料。后来他编写了《红军二万五千里西引记》一文,在国统区报纸上发表。该文从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写起,介绍了红军决定实行战略转移的决策过程,叙述了红一方面军长征中经历的主要战斗、事件以及行军路线。随文还附有红方面军长征路线图、红军第一军团“西引”中经过地点及里程一览表以及“毛泽东像”和“红军在江西所发建设公债券”图片。

——摘编自黎余《国统区对红军长征的报道》

材料三   《红军二万五千里西引记》以充满激情的文笔描述红军不畏艰难险阻的英雄事迹。例如,7月初在从卓克基翻阅雪山向毛儿盖进军途中,红一军团第2师第6团迷失方向,断粮四日,冻饿而死者达三分之一。后来红军主力得到第6团救援电报,派运输队星夜赴援。这些僵卧在冰雪中的红军,闻救星到,都跳跃起来。他们得到了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兴奋,寒冷不怕了,爬山也有劲了。

——摘编自刘统《新发现的一篇介绍长征的珍贵文献——<红军二万五千里西引记>》


(1)依据材料一,指出国统区报纸对于红军长征报道的特点及原因。
(2)依据材料二、材料三,指出《红军二万五千里西引记》对于红军长征的报道与材料有何不同?
(3)依据材料,评析关于红军长征不同报道的史料价值。
2020-01-29更新 | 333次组卷 | 5卷引用:专题03 史料类-2021年山东省新高考历史非选择题高分攻略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重要代表大会中的话语

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兼大会通过)
一、我们的党定名为“中国共产党”
我们党的纲领如下:
1.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求阶级的政权,必须援助工人阶级,直到社会阶级区分消除时;
2.直至阶级斗争结束为止,即指导社会的阶级区分消灭为止,承认无产阶级专政;
3.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
4.联合第三国际

1

中共二大于1922716日至23日在上海召开。大会明确提出党的最低纲领,即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主要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然后再进一步创造条件,以实现党的最高纲领;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

2

1923612日,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蔡和森、瞿秋白、张太雷、陈潭秋、向警予、张国焘等30余人(其中有表决权共19人),代表党员420人,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出席了大会。在大会开幕前举行了两天预备会,议决分工起草党纲、党章和各项决议案。陈独秀、蔡和森、翟秋白、毛泽东、张太雷、向警予从及马林等参加了会议文件的起草和会议的组织工作。
大会的中心议题是根据同年1月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中《关于中国共产产党同国民党关系问题的决议》指出的“中国的中心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者及其在中国的封建代理人",“国民党与年轻的中国共产觉互相配合行动是必要的",但“党必须保持自己本身的组织和严格集中的机构”,“无论如何不应当与它合并,不应当在这些运动中卷起自己的旗帜”等精神,讨论全体共产党员是否加入国民党和产业工人是否加入国民党的问题。陈独秀主持了大会,并代表上届中央执行委员会作了工作报告。

3

1928102日,湘赣边界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决议案。这个决议案的第一部分为“政治问题和边界党的任务”,即毛泽东所写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毛泽东在文里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以及中国红色政权的实质,总结了井冈山根据地及其他地区建立小块红色政权的经验教训,并再次提出“工农武装制据”的重要思想。

4

对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重要代表大会中话语主题的演进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3-05-21更新 | 26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32年11月,《东方杂志》向全国各界知名人物发出约400余份通启,征求两个问题的答案:“(一)先生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怎样? (二)先生个人生活中有什么梦想?”1933年1月1日《东方杂志》“新年的梦想”特刊号刊出了142人的240个梦想。这240个梦或长或短,代表着那个时代大部分知识分子对于“未来中国”的认知。

(1)“他们——工人和农民和一切劳苦大众同盟在一起猛向着帝国主义及其在华黑暗势力作无情的搏战”。(中山大学教授 何思敬)

(2)“不是昏庸老朽的中国,将是勤劳大众的中国,不是剥削阶级的中国,将是中华民族的自主的中国,不是帝国主义者奴役的中国”。(新闻记者 楼适夷)

(3)“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大同世界,打破一切民族和阶级的区别,全世界成功为一个大联邦。……一切平等,一切自由。”(中央监委委员 柳亚子)

(4)“人类无怨,以崎大同”(画家 徐悲鸿)

(5)“真正的平等的,和平的新国家”(上海暨南大学教授、企业家 张相时)

(6)“中国一变而成为东亚强国。”(山东省督学 徐伯璞)

(7)“中国将为世界和平之天使,真正人的生活的建筑者。”(作家、翻译家 曾觉之)

(8)“实行计划经济。把中国工业化、电气化,把农业集体化、机器化。把私有资本的成分渐渐减少,到最后是经济组织完全社会主义化。”(读者 张宝星)

(9)“没有榨取阶级,也没有被榨取阶级……造成一个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生活周刊撰稿人 毕云程)

(10)“我理想中的中国是能实现孔子仁的理想,罗素科学的理想与列宁共产主义的理想的。”(清华大学教授 张申府)

——以上据《东方杂志》1933年第30卷第1期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20世纪3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关于“中国的梦想”的建构。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习近平指出,伟大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如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结合当前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谈谈你对长征精神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的指出长征精神的内涵,并就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简要评述。)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申报月刊》“中国现代化问题”讨论1933年,《申报月刊》发起了“中国现代化问题”的讨论。讨论范围集中于生产和经济方面,并将问题析分为两项:(1)中国现代化的困难和障碍;(2)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方式《申报月刊》第二卷第七号出版了“中国现代化问题”特辑,并对发起讨论的原因进行了说明。《编辑之言》指出:““中国现代化”这个问题,与其说它是一个新问题,无(母)宁说它是一个八九十年来的宿题。须知今后中国,若于生产方面,再不赶快顺着“现代化”的方向进展…我们整个的民族,将难逃渐归淘汰,万劫不复的厄运。

讨论共收到10篇短文和16篇专论。其中,明确主张采取社会主义方式的有9篇,将社会主义作为现代化终极目标的1篇,主张非资本主义的3篇,主张计划经济的1篇,主张兼采个人主义与社会主义的1篇,主张受节制的资本主义的1篇,明确主张个人主义方式的1篇,未回答采取社会主义抑或资本主义,只是提出具体主张的8篇。

——据《申报月刊》第二卷第七号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申报月刊》中国现代化问题”讨论”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