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1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湘赣边界的秋收暴动是在共产党的旗帜下进行武装斗争的伟大尝试,它在开始时也是以攻占大城市为目标的,在暴动遭到严重挫折时,毛泽东能够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开始闯出一条与农民相结合,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的道路。这条道路代表了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

——摘编自《毛泽东与中央早期领导人》

材料二1927119日至10日,瞿秋白在上海召集了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做出《中国现状与共产党的任务决议案》,强调了“暴动”的重要性:城市工人暴动的发动非常之重要;轻视城市工人,仅仅当作一种响应农民的力量,是很错误的……城市工人的暴动是革命的胜利在巨大暴动内得以巩固而发展的先决条件……当然,最激烈的主张暴动的,是共产国际新任全权代表罗明纳兹。会后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共新中央,向各地党组织发出了一系列要求组织暴动的指令,但都一一痛遭失败。

——摘编自《历史选择了毛泽东》

材料三 遵义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决议根据党和红军当时所处的战争环境,集中解决了最有决定意义的军事路线问题。鉴于当时党内大多数同志对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政治上的错误尚未清醒认识,决议上写了“党中央的政治路线无疑义的是正确的。”

——郑广谨等著《中国红军长征记》


(1)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概括当时党内在探索革命道路上存在着何种分歧,并分析产生原因。
(2)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遵义会议召开的背景、特点。
(3)结合三则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特点和历史作用。
2021-03-09更新 | 554次组卷 | 16卷引用:河南省开封市通许县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复习测试(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于19284月提议筹办工商部中华国货展览会。在开幕之前,在上海开展为期一周的国货运动大会,激发全社会重视国货、爱用国货、制造国货的热情;政府还颁布了《中国国货暂定标准》,成立国货调查委员会。政府还编印了《中华国货展览会纪念特刊》,还制定了会旗会徽,谱写了会歌,开幕之后,每天出版《国货日报》,在会场免费发放。经过半年多的准备,中华国货展览会于1928111日在上海南市正式开幕。展品对象仅限于国货,共分食用原料、制造原料、饮食工业品等14类。大会共征集到了全国22个省、4个特别市的共13271件展品。最多的是上海,有3798件,上海、江苏、广东、天津4个省市占了全部展品的一半以上。全场展品中,50%是原料品,40%是手工业品,机制与半机制品仅占10%。开幕之日,盛况空前,中外来宾1万多人,观者5万余,蒋介石亲莅会场举行了升旗礼。

——摘编自洪振强《1928年中华国货展览会述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华国货展览会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举办中华国货展览会的意义。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央苏区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开创出崭新局面,关键得益于党在社会治理中始终坚持在党的领导下,以人民为中心。1933年,苏维埃中央政府颁布《劳动互助社组织纲要》,保障了红军家属和孤寡老人的劳动力配给。截至19342月,中央苏区共建立1100多个消费合作社,切实解决群众面临的衣物、粮食、看病等方方面面的实际困难。党从中央苏区国家治理实际需要出发,开创性地建立了以宪法大纲为主体,包括130多部法规律令的新型法治体系。

——摘编自人民网《中央苏区时期国家治理的实践探索》

材料二   土地革命时期,鄂豫皖苏区是仅次于中央苏区的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在现代革命思想和国际革命文艺的刺激下,结合大别山区浓厚的民歌传唱传统和现实的革命需求,红色歌谣应运而生。如动员工农革命的红色歌谣《劝五更》:“一更里劝劝工友们劝工友大家来革命,团结要结紧,加工资,减时间,生活有保证。”宣传苏维埃政策,号召群众移风易俗的歌谣《妇女诉苦歌》:“封建礼教真可恨,穿耳缠足损人身,政治权利剥夺尽。”指导广大人民群众组织起来,发展生产、建设美好新生活,“穷苦农友们,赶快要觉醒……妇女团结起,斗争求解放”。

——编自瞿萍、张贤裕《从红色歌谣看鄂豫皖苏区的基层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央苏区基层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鄂豫皖苏区红色歌谣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央苏区和鄂豫皖苏区基层治理的共同经验。
2024-05-31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豫北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性测试(四)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整个汉代没有游离于政府之外的大规模的体育组织。汉初“无为而治”思想下,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太平盛世——“文景之治”。游乐体育活动项目多,规模大,不仅宫廷设有蹴鞠,皇帝出行时还要进行“弋猎、射驭、蹴鞠”等体育活动,而且民间出现“里有俗,党有场,康庄驰逐,穹闾踏鞠”的景象。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先秦儒学中体育教育从“六艺”中剔除了,使体育带上浓厚的伦理色彩,极大地抑制了中华传统竞技体育类项目的发展。自张骞通西域后,西方的体育文化或经官方、或经民间沿着丝绸之路陆续传至汉朝。汉匈战争期间,汉军也十分注意吸收游牧民族的骑射长技。晁错曾向汉文帝建议说:“今降胡义渠蛮夷之属来归谊者,其众数千,饮食长技与匈奴同,可赐之坚甲絮衣,劲弓利矢益以边郡之良骑……两军相为表里,各用其长技”。在汉朝豪强地主庄园中,不但把依附自己的农民变成自己的私家武装,按军队编制把他们组织起来,而且自筑营堑、坞壁,进行武装训练。豪强地主武装和坞壁的普遍发展,促进了各地民间习武活动的发展,为当时民间武艺活动提供了空间和动力。

——摘编自钱文军《汉代体育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与思想基础》

材料二   近代西方体育思想开始传入中国,大约始于19世纪60年代。当时,它的传入主要通过中国自觉与不自觉地向西方学习。严复从教育救国的思想出发,高度肯定了体育的社会效能:自强保种、强健身体,进而富国强民。蔡元培从“保国强种”的角度竭力主张实行军国民教育,提出学堂的任务就是保国强种。五四新文化运动后,自然体育思想(把体育看成一种生活,强调个性发展)逐渐取代了军国民体育思想。近代中国的体育思想,就时代而言,民国时期较之清末进步很大,国民政府时期比北洋军阀时期亦有明显进步;就地区而言,先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继而向内地和边远地区发展;就项目而言,由体操到田径、球类等;就部门而言,先军队、教会学校进而普通学校,又由学校而社会。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期间,颁布了中国第一部体育法《国民体育法》,设立了专门的体育管理机构,举办了四届全国运动会,参加了三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摘编自任雪艳《中国近代体育思想的发展演变及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体育文化发展的背景,并说明其特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近代中国体育思想发展演变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发展体育运动的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与各帝国主义国家签约,基本收回关税自主权。国民政府于1929年12月通过《海关进口税税则》,把进口货物分为7类,其税率从7.5%到27.5%不等;1931年1月又把进口货物分为12类,最高税率提高到50%;1933年5月,再把最高税率提高到80%,以抵制外国商品的倾销。向来占进口商品第一位的棉纺织品,在提高进口税率后,进口量锐减;印花布在1929年以后的六七年内,进口量减少了90%。1933年12月17日,公布倾销货物税法施行细则,并同财政部、实业部一同设立倾销货物审查委员会,调查涉嫌倾销的外国商品,规定对倾销最严重者,如布匹、煤、水泥等,实施反倾销税。

     ——摘编自宗玉梅、林乘东《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的保护国货政策》

材料二   1930年由胡佛总统签署生效的《霍利—斯穆特关税法》,成为美国历史上关税水平最高的关税法案。该法案大幅提高农产品和工业品的进口关税,“增加税率的商品有890种,其中50种由免税改为征税,对农作物原料的平均税率由38.10%提高到48.92%,其他商品的税率由31.02%提高到34.30%。此后,美国又多次修订关税税则。受通货紧缩的影响,从1930年下半年到1932年下半年,美国有效关税率提高了30.8%,进口价格平均提高9.9%,美国进口规模下降了40%,研究表明,其中22%缘于高关税。加拿大、古巴、墨西哥、意大利、西班牙等国迅速跟随美国,提高进口关税。英属印度、秘鲁、阿根廷、巴西、立陶宛等国也普遍宣布增加关税。从1929~1932年,世界范围内的关税水平几乎提高了一倍。

   ——摘编自孙玉琴《大萧条时期美国贸易政策与中美贸易》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经济大萧条时期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关税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经济大萧条时期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关税政策呈现不同特点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从经济大萧条时期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关税政策中所得到的启示。
2023-03-23更新 | 126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年1月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四运动……成为每个中国人自我认同、民族意识崛起的契机。五四运动后不久,梁启超也改变了自己过去的看法,将“中华民族”的概念扩大为所有民族的共同体。
——摘编自《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
材料二     总而言之,国共合作主导下的国民革命,是一场更富有现代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性质的大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这场革命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迁更加密切相关,革命的社会动员程度和民众参与积极性更加高涨,是在对政治共同体作出新的解说(新三民主义)的前提下,由一个新的政治上层来取得政权,建立起更强有力的政治体制。它反映的历史主流,是在中国建立起对外自主独立的、对内具备有效权力和权威体系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
——陈勤、李刚、齐佩芳著《中国现代化史纲•无法告别的革命》
材料三       1927年8月以后,同时出现了两条道路的选择,一条是仿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进行城市武装暴动,如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等;另一条是在边远的农村进行武装暴动。革命从以城市为中心转到以乡村为中心,这在以往是没有前例的。法国的巴黎公社和俄国的十月革命,都是首都的暴动。但中国仍属于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各地区发展又极不平衡,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据石仲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历程》等整编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为什么成为每一个中国人自我认同、民族意识崛起的契机。
(2)依据材料二,分析国民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呈现出怎样的新特点?
(3)十月革命开创的无产阶级革命道路有何特点?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中国革命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正确道路的重要因素。
2016-11-27更新 | 42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2015学年河南实验中学高二下期期中历史试卷
7 . 追求工业化,实现民族复兴是中华民族一直追寻的梦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办洋务的封建官僚们主持下,中国开始有了一批官办的企业。这些企业因为是使用新式机器,雇佣了大量工人,大体上按照西方的机器工厂的组织形式来进行生产,已不同于旧有的官营工场手工业,所以是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但是这些企业中很大部分是军事工业,它们的产品供应给国家和军队,并不作为商品而出售,更不投放到市场上去。这些企业不但为封建官僚所控制,而且对外国资本帝国主义有很大的依赖性。

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大事记(节选)

1928年,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建立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1930-1931年,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三次“围剿”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三省

1945年,陈果夫、陈立夫控制的中国蚕丝公司在上海成立

1946年,《中美友好航海通商条约》签订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工业化起步阶段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洋务运动对中国工业化的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不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内外因素有哪些?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洋务运动始于“练兵”“制器”,随着军用工业的发展,洋务派认识到经济力量是军事力量的基础,又提出了¨“寓强于富”的口号,于是洋务派在继续举办军事工业同时大力兴办民用工业。洋务企业的兴办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促进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清政府压抑工商业的传统政策被打开了一个缺口,推动了一些地主、买办、官僚与旧式商人把资金投入到近代工矿企业中。

一一摘编自付朝《浅析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

材料二 1928~1936年是中国现代工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1936年,中国工业发展达到近代时期的顶峰。在几个重要行业里,机械化程度有较大提高,1936年,在棉纺、棉织、煤、铁矿、铁五大部门中,机械生产所占比重分别为39%、83%、84.7%、87%、82.7%。从全国范围看抗战全面爆发前,全国登记注册的工厂3935家,其中,长江三角洲占61.91%,山东、湖北、青岛分别占6%、5.2%、3.8%,而黔、桂地区或二三家,或四五家。

——摘编自赵德馨《中国经济近现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各举一例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并分析清廷创办这些企业所起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28~1937年全面抗战前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020-08-09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疫情后开学联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农村经济较以前相比虽有所提高,但在广南西路、荆湖南路等广大地区,既不知积肥施肥也没有水利灌溉工程,“耕种灭裂(草率、粗略),种而不莳(移栽),俗名漫撒”。荆湖南路的西岸地区,“每欲布种时,则先伐其林木,纵火焚之,俟其成灰,即布种其间,盖史谓刀耕火种也”。在许多地区,“百家为村,有食者不过数家,贫破之人十常八九”。另外,宋政府财政吃紧,急于敛财,往往拿商人开刀,特别是活动在农村的中小商人,更成为其苛敛的对象。

——摘编自全晰纲《中国古代乡里制度研究》

材料二 1933年5月,国民政府成立了“农村复兴委员会”,开始进行农业建设运动。在农村复兴委员会大力倡导下,国民政府裁废苛捐杂税5200多种,但由于财政吃紧,执行不力。面对灾荒,政府用“灾民之壮者”修路、垦殖、生产,并十分重视灾后并发症的防治,以期弥补传统救灾方式的短效和低效。1934年行政院设计《农村合作社章程》,推动农民之间的合作。这场运动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初步探索,但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收效甚微。

——摘编自王军《南京国民政府农业建设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农业建设运动的主要措施。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收效甚微”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