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1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1928年8月,中国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决定按照孙中山的建国程序结束“军政”,进入“训政”,明确由国民党承担“训政”全责,培养训练人民行使政权的能力。这表明国民党意在(     
A.捍卫资产阶级民主政权B.发扬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C.扩大人民行使政权权力D.营造一党专政的合法性
2024-01-27更新 | 23次组卷 | 57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第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单元质量检测(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南方,“平均需用农田三亩,可养一人”,而安徽农村平均每人仅得2.5亩。安徽农村的地租率在40%以上,佃农“有贫苦者,当春食粮,即已告匮,每以秋收抵押,借食度日。……地主催租不得甚至逼之售牛典衣作抵”。“除正供以外,加以种种附捐,一亩地至少总要完纳一元以上,现时(指1932年)谷价每石价值一元余,平均每亩即收谷四石或五石,其中差不多就要消耗一石在赋税项内”。"历年战乱,皖北无不殃及,无纪律之军队,每至一处,肆行征发,敲剥良善,无微不至"。“因国内政治混乱,内争迭起,对于天灾之预防救补绝不注意,故水、旱、风灾亦成农民之最大痛苦"。

——摘编自孙语圣《民国时期安徽灾荒成因浅析》

材料二   中共安徽各地方组织发动的武装起义,紧紧抓住农民这支中国革命队伍的主力军。在192911月的六霍起义中,15个乡的数千农民手持大刀、长矛等武器直驱独山,汇入起义洪流。在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的56次武装起义中,参加者达数千人的就有26次。这些起义后创建了豫东南、皖西等革命根据地。

——摘编自苗键《中共安徽九十年简史》

(1)根据材料一,简析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前期安徽农民贫困化的成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前期安徽农民贫困化的社会影响。
3 . 1933年8月.毛泽东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中央苏区各地“忽视经济建设的重要性”“没有把经济建设这个任务宣传到广大群众中去”。他强调必须注意经济工作,要在苏区“普遍建设谷仓.建设备荒仓”“巩固金融,发展贸易”。此时强调经济工作意在(     
A.贯彻中共中央的方针B.为抗日战争积蓄力量
C.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D.粉碎国民党经济封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有学者认为,“八七”会议虽然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但仍然认为工人运动是中国革命的中心力量。直到秋收起义后,一部分共产党人才有计划、有组织和有目的地将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工人运动转向农村农民运动。该学者意在强调
A.城市革命道路是照搬苏联经验B.右倾错误的纠正受到了阻扰
C.农民运动的影响小于工人运动D.正确道路的探索具有渐进性
2022-05-29更新 | 310次组卷 | 25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安徽省合肥六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适应性模拟测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27年12月初,广州苏维埃政府宣告:对工人即刻实行八小时工作制,“没收资本家财产,没收土地归农民、兵士”,“银行、铁路、矿山、大工厂大轮船收归国有”,“烧尽一切田契和债约”。这些措施(  )
A.适应了民主主义革命的要求B.带有无产阶级专政的色彩
C.体现了中国革命性质的变化D.导致革命统一战线的破裂
6 . 下表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史四个不同时期阶段特征的主题词,其中1921~1935年处应填写
1894~1912:推翻帝制,走向共和
1921~1935:
1939~1956:民族独立,获得新生
1978~2001: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A.五四风雷,抗日烽火B.星星之火,力挽狂澜
C.国共对峙,走向抗战D.开天辟地,渐趋成熟
2021-09-28更新 | 272次组卷 | 80卷引用:2011届安徽省合肥市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卷
7 .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自由的权利的。”据此可知,《宪法大纲》
A.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B.全面贯彻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C.一定程度脱离了中国革命的实际D.消除了俄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2021-09-27更新 | 1740次组卷 | 53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安徽省合肥市合肥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8 . 1930年6月,中共党内有人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一文中写道:“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但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致他的最后的死命。”这表明当时
A.中共尚未找到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B.他基本认清了中国的国情
C.他看到工农力量的伟大D.他反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2021-08-24更新 | 419次组卷 | 93卷引用:安徽省肥东县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11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9 . 1928年4月,毛泽东总结部队做群众工作的经验,规定部队必须执行三大纪律六项注意。三大纪律是:行动听指挥: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打土豪要归公。六项注意是:上门板:捆稻草;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这些规定(   
A.为八七会议整顿党风奠基B.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已成熟
C.有利于动员红军战略转移D.巩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当马克思主义还没有与中国的实践结合为一体的时候,急迫性曾是具有感染力的情绪。然而 超前愿望规划的改造中国的行动,没有一次不在中国的社会性质和国情面前碰壁。历史选择了社会主义,历史又以客观现实限制了主观愿望。这个矛盾,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三幅图反映的思想潮流及其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正反两方面结合史实说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2021-01-15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