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2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国耻地理教育是近代新名词。1905年学部审定的《最新地理教科书》将失地、领事裁判权与国耻相联系,强调了失地丧权的严重危害,这是地理教材第一次引入“国耻” 概念。而“国耻地理”一词最早出现在1908年上海《浦东中学杂志》登载的《国耻地理记》。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要求学生在“实地观察”时必须运用地图,同时还要“填注暗射地图及习绘地图”,中华书局则立即在历史教材中添加国耻地图。1913年《新制中华历史教科书》中插入历代沿革地图,昔日辽阔疆域与近代大幅沦丧形成强烈反差,极大   地渲染了民族屈辱。1915年,江苏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请人演讲《国耻地理》,从“租界胶济湾”、“筑路权”和“采矿”展开,并谈及东南沿海与内蒙古要地,希望学生密切 关注海防、边防。20世纪20年代以后,有识之士还建议教育部应向民众普及国耻地理,   唤醒国民的国家意识。1924年有人将旅顺、大连纳入歌词之中;1936年版画家罗清桢创作的《准备武装收复失地图》,对“东北四省”“华北五省”和“外蒙”屈辱失地进行了刻画。国耻地理教育让各界逐渐意识到必须通过“牢不可破的团结”才能实现领土完整的 真正捍卫。受激励而走上救亡图存、雪耻复土道路的学生、民众不计其数。时至今日,丢藩失地、丧权失利等近代屈辱历史仍是警醒世人勿忘国耻、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文化资源。

——摘编自熊斌《因应与强化:近代中国的国耻地理教育》

(1)据材料,指出近代中国国耻地理教育的内容并概括其特征。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推动近代中国国耻地理教育不断发展的因素,分析 近代中国国耻地理教育的历史意义。
2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一   一二·九运动时,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个著名的口号:“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关于这一口号的出处,有部分材料如下。

甲:清华大学救国会出版的《怒吼吧》第1期原件,126日编辑,10日正式出版。

乙:《中国共产党历史》与《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均著有此句,引注标明援引自《清华救国会告全国民众书》,《清华周刊》第45卷,一二·九运动一周年纪念时出版。

丙:学者杨树先访问当时的亲历者姚依林,姚依林肯定地指出:“这是燕京大学首先提出来的。”“当时是由燕京陈絮负责起草北平学联对时局的宣言中提出来的。这不是清华的发明权,不能掠人之美。”对话见《一二·九运动史若干问题研究》,发表于《中共党史研究》1992年第6期。

——据杨树先《一二·九运动史若干问题研究》等资料整理

材料二   关于一二·九运动的相关表述丁:这一运动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救国主张,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抗日救亡运动掀起高潮。

——教育部组织编写《中外历史纲要(_上)》

戊:(这)是继民国八年五四运动以来,最令中外瞩目的爱国运动。这股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激流,其对民族尊严及国家主权的强调,尤胜五四时期的“外抗强权”主张,故有史家特以“学生民族主义”称之。这次爱国救亡之行动,直接打击了日本人及汉奸集权欲分裂华北五省的阴谋和企图;也落实了全国上下向来提倡的民族精神教育。后来对日抗战得以进行,不可不谓是此种民族精神发扬成功之结果。这是自九一八国难以来,青年运动最有意义的影响。

——台湾李云汉、李国祁等著《近代中国青年运动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的角度,分别说明甲、乙、丙三则材料与这一口号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两种评价的共性与差异,并指出原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学者曾问吾在1936年出版的《中国经营西域史》中认为,“在吾国常人视之,以为边疆,无足轻重,而以亚洲全局观之,实为中枢”。其论断的意图是(     
A.改变传统的中原中心观念B.为全面抗战提供广阔空间
C.凸显丝绸之路的关键路径D.侧重协调亚洲各国的关系
4 . 局部抗战
(1)历史背景
①根本原因:灭亡中国,称霸西太平洋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既定国策
②直接原因:日本为摆脱1929年开始的____造成的困境,企图将经济危机转嫁给中国,急于发动侵华战争
③有利时机:____年,中国正处于国共内战时期,给日本侵华造成可乘之机
(1)日军侵华史实

(2)局部抗战
①东北军民:东北人民革命军坚持抗战,领导人之一是共产党员杨靖宇。   ②中国共产党

③爱国学生
A.日本侵略者占领东北三省后,又加紧策动“____”,制造“华北事变”
B.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大规模游行示威,即____。抗日救亡运动掀起高潮。
④国民党爱国军队及将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我们为什么这样的发动,为争地盘吗?不是!为泄私愤吗?也不是!我们反对政府的屈服的外交!国都要亡了,还在这里出死力地自相残杀,所以才提出抗日救国运动的八项主张。

——张学良、杨虎城《告全体将士书》(19361216日)


思考:材料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该事件结果如何?产生了什么影响?
A.事件:____   B.结果:____   C.影响:____
2022-09-20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课时14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纲要上-2023届湖南省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
5 . 如图作品定格在1936年12月11日午夜张、杨二人在新城大校议厅宣布举行“兵谏”的历史瞬间。桌面上报纸醒目的大字标题为“抗战”“救亡”。画在的环境基本上是根据历史重现的,但加了一幅孙中山的画像。该作品作者
A.关注西安事变对中国革命性质的影响
B.肯定了国共两党促成抗日合作的努力
C.宣传了中共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
D.强调西安事变的爆发具有历史正义性
2022-05-25更新 | 361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2届高三考前保温卷历史试题
6 . 如图所示,《东方杂志》第三十卷第一号刊行时,以“新年特大号”为题,以丰子恺的画作(一个儿童在水盆里洗刷地球仪上中国版图部分的污垢)为封面。这寓意
A.提倡国货,抵制日货B.洗雪国耻以展现民族新貌
C.彻底革除社会陋俗D.知识分子教育救国的期盼
7 . 1936年5月16日,蒋介石在南京高级行政人员会议上说:“可以说,现在我们国家的危险,比两年以前要减少许多,国家危险减少的主要原因,就是敌人的破绽与世界的纠纷一天比一天显露与深刻化。”由此可知,蒋介石
A.对国际局势有较为理性的认知B.未能客观分析中国面临的形势
C.坚持全民族团结抗击日本侵华D.有信心解决中日间的尖锐分歧
8 . 1934年4月,宋子文在《建设西北》一文中说:“建设西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生命线,西北人民所负之责任,不仅是充实本身的利益。”对建设西北理解准确的是
A.旨在矫正区域经济不平衡格局B.国民党政府坚持内战方针不变
C.把西北建设与国防战略相结合D.巩固西北在抗战中的主体地位
9 . 1936年12月,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扣留蒋介石,以武力逼蒋抗日(    )
A.体现张杨二人受到中共抗日的感召B.表明国民政府的内战政策完全破产
C.中共中央委派毛泽东亲自参加谈判D.事件和平解决,标志全国抗战开端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北抗日战场是全国开辟最早、坚持时间最长的抗日战场。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先后组建了义勇军、反日游击队、东北人民革命军,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东北抗日联军共11军。参加东北抗日联军的有工人、农民、学生、知识分子、官兵、地方官吏和绅士,还有遍布东北各地的绿林武装以及民间团体红枪会、大刀会等,其间涌现出了无数的抗日英雄:马占山、黄显声、杨靖宇等。1931年﹣1945年,为驱除日本帝国主义、实现国家独立,东北抗联将士们同日军展开了多次抗战,牵制了日军的大量部队,在艰难的环境中积极配合全国抗战,延缓了日军全面侵占中国的步伐,为获取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摘编自苏裴裴《东北抗日联军历史地位之再思考》

材料二   东北抗日联军是一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战、不怕牺牲的抗日革命军队。中共中央对东北抗日联军给予了很高的评价,194011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称赞其是“在冰天雪地与敌周旋多年的不怕困苦艰难奋斗之模范”。东北抗日联军在国家生死存亡、人民群众饱受欺辱之际,坚持党的领导,用革命精神和爱国主义热情武装自己;在艰苦的环境及残暴的日军面前,坚韧不屈、百折不挠、前赴后继,勇赴国难,用鲜血和生命谱写内容丰富、内涵深刻的东北抗联精神。这种精神成为东北抗日民众英勇作战、忠贞报国的伟大精神动力,成为激励全国人民顽强奋战抗击日军的宝贵精神财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中不可磨灭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王维康《东北抗联精神及其时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东北抗日联军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北抗日联军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北抗联精神的内涵。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