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2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9 道试题
1 . 1931年9月18日,日本突然袭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随即占领沈阳。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从材料中可以得出的正确信息是
A.日本首次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B.中国抗日战争从九一八事变开始
C.国民党正面战场开始了全面抗战
D.中国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田汉,现代戏剧奠基人,诗人和剧作家,湖南长沙人。1930年,田汉加入左联,积极推进革命戏剧的发展。1932年,田汉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上海电通影业公司准备拍摄一部以义勇军抗日卫国为题材的电影。田汉当时赶写出十数页纸的剧本梗概,题名为《凤凰的再生》。不久,田汉便被国民党抓捕入狱。后来,夏衍将田汉那十多页纸的剧本稿改写成电影台本,并征得在囚禁中的田汉同意,改名为《风云儿女》。《风云儿女》的主题歌,就是《义勇军进行曲》,这歌词是田汉写在最后一页纸上的。

——摘编自黄天《起来!我们的国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田汉创作《义勇军进行曲》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田汉身上体现的时代精神。
2022-01-18更新 | 14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3 . 下图为永州市蓝山县楠市镇下洞村一间老屋的墙壁上,红军1934年长征时期留下的珍贵标语,其中有“红军是民众抗日战争的主力军”“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等内容。据此可知,这些标语
A.促进了联蒋抗日方针的实现B.标志着十年内战局面的结束
C.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D.表明了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率先高举武装抗日旗帜,发表《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19324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布了《对日战争宣言》,正式对日宣战。

——摘自郝海萍、唐琴《精准理解科学解释正确引导》(《历史教学》202111期)

材料二   19358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和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名义发表起草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年底,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在抗战中指战员伤亡60余万人,敌后抗日根据地人民群众伤亡600余万人。其中,晋察冀根据地伤亡的群众约120余万人。党史,抗日根据地面积最大时才100余万平方公里,只占全国总人口的约1/4

——摘自曲青山《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九一八事变”有什么标志性的影响?请指出面对日本的侵略,国民政府实行的政策及影响?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和召开瓦窑堡会议的共同历史背景?此后,中国共产党对蒋介石政府的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和地位的认识。
2022-01-11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地缘安全战略的演变

古代在地缘安全战略布局上,多数古代中原王朝形成了“北防、南融、西通”的地缘安全战略。

—据赵莎莎《中国地缘环境新态势及其战略选择》

晚清鸦片战争后,海防和塞防(陆上边疆)争论不断。李鸿章认为:“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一国生事,诸国相煽,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左宗棠认为:“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两者并重。”

—据张璐漫《晚清国防战略转型研究》

民国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南京政府军事委员会就把中国划分为四个防卫区。黄河以北为第一防卫区;黄河以南、长江以北的第二防卫区;长江以南及浙闽两省的第三防卫区;两广为第四防卫区。“应将防区内兵力集结,以便与暴日周旋。”

—据谭备战《南京国民政府国防军备建设研究》


(1)多数古代中原王朝形成了“北防、南融、西通”的地缘安全战略,根据材料,并结合史实予以阐释。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以来中国地缘安全战略作出了哪些阶段性调整,说明调整的原因。
6 . 关于十四年抗战中的某次战役,埃德加·斯诺评论说这次战役“对中国人民的思想产生了永久不可逆转的影响。它使中国许许多多青年人相信,如果全国团结一致进行爱国斗争,中国就是不可战胜的.....最终迫使蒋介石不得不与他的‘最凶恶的头号敌人'妥协,共同抗日。"符合以上评论的是
A.淞沪会战B.长沙会战C.武汉会战D.淞沪抗战
2021-07-29更新 | 17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一)历史试题
7 . 关于历史课程标准的研制,新中国成立前也进行过一些探索。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第一目标

(壹)研求中国民族之演进;特别说明其历史上之光荣,及近代所受列强侵略之经过与其原因,以激发学生民族复兴之思想,且培养其自信自觉发扬光大之精神。

(贰)叙述中国文化演进之概况;特别说明其对于世界文化之贡献,使学生明了吾先民伟大之事迹,以养成其高尚之志趣,与自强不息之精神。

(叁)叙述各国历史之概况,说明其文化之特点,以培养学生世界的常识,并特别注意国际现势之由来,与吾国所处之地位,以唤醒学生在本国民族运动上责任的自觉。

(肆)叙述中外各时代文化之变迁;应特别说明现代政治制度,及经济状况之由来,以确立学生对于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之信念。

——《初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1932年颁行)

评析上述材料所示历史课程的目标。(说明:运用具体史实,对材料所示历史课程目标的一点或整体展开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不能重复材料)
2021-06-09更新 | 5301次组卷 | 36卷引用:湖南省株洲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关系到"九一八"事变的李顿调查团档案,在日内瓦"国联和联合国档案馆"中被发现。该档案详细记录了"九一八"事变直接相关人士的谈话记录、调查团在东北的实地调查和询问日军高层的记录。该档案的发现
A.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支持B.证明了中国抗战具备世界意义
C.补充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史实D.提供了局部抗战的史料依据
9 . 1932年11月,中国第一大刊《东方杂志》以“新年的梦想”为题向社会征文。这些征文中多次提及“民族”“阶级”“帝国主义”“日本”“计划”等关键词。这次征文活动
A.引发了社会阶级结构变化B.推动了各界政治立场趋同
C.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促进了社会主义思想传播
2021-04-26更新 | 706次组卷 | 6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1届高三6月考前冲刺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