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2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 道试题
1 . 1937年,由于新学制的实行,沈阳市所有中学堂一律改为职业性中学,在高等学校中,普通文化课和基础科学课程分量大幅减少,实业类课程占到全部课程的一半以上,女子学校仅开设烹饪,缝纫,纺织相关课程,这一改变
A.服务于日本侵华的总体政策B.体现实行实业救国的紧迫性
C.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D.有利于实现文化的快速普及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约翰拉贝是生于汉堡市的德国商人,1908年,拉贝从德国启程到达北京,并于1910年在北京结婚。1911年,拉贝应聘到德国西门子驻北京分公司做会计兼文书,1931年任德国纳粹党南京分部副部长,开始书写日记。以下是拉贝日记的节选:

1937年12月14日:开车经过市区,我们才晓得破坏的巨大程度。车子每经过一二百米就会压过尸首,那些都是平民的尸首。我检查过,子弹是从背后射进去的,很可能是老百姓在逃跑时从后面被打死的。

1937年12月22日:我到放尸首的地下室......一个老百姓眼珠都烧出来了......整个头给烧焦了,日本兵把汽油倒在他头上。

1938年1月3日:这些城陷后放下武器的中国兵当中,恐怕有2000人被日本人刺杀,这是非常残忍的,而且绝对违反国际法;在攻城的时候,大约2000平民被打死。


提取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拉贝日记的史料价值。
2021-12-06更新 | 197次组卷 | 4卷引用:重庆市江津第五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日本甲级战犯松井石根的秘书田中正明在20世纪80年代撰文指出:“南京大屠杀完全是政治上制造出来的虚构。”南京大屠杀是虚构的还是日本法西斯确实犯下的滔天罪行?要研究这一问题,我们应该如何使用下面几则史料,它又会告诉我们什么?

材料一   田中正明以未公开的《松井日记》和200人以上的“证词”为依据,发表了《“南京大屠杀”之虚构》一文。随着日本否认侵略,美化战争,南京大屠杀中的幸存者纷纷出来控诉日军的暴行。与此同时,大量的历史档案被发掘出来,其中包括原日军中佐太田寿男所说:“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毁尸灭迹的部分就达15万具。”日本也发现了参与血洗南京的第十六师团中将师团长的阵中日记,其中叙述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

材料二   自那以后直到现在,在差不多十年时间中,证明南京大屠杀的资料又不断被发现,其中主要的有:1990年在德国档案馆波茨坦分馆发现的原德国驻华使馆文书,其中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内容,包括当时留在南京的德国外交官、西门子洋行经理、英国记者、美国牧师目睹的日军暴行,共一百九十余页。1991年,在美国发现了当时留在南京的马吉牧师避开日军耳目摄制的日军暴行记录片。这部记录片长达半个多小时,为迄今保存的南京大屠杀唯一的原始动态画面。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高兴祖《“南京大屠杀”事件研究现状和今后的课题》

材料三   在日军占领后的最初六个星期内,南京城内和附近地区被屠杀的平民和俘虏的总数超过20万。这一估计并不夸大其词,而是可以通过埋尸团体和其他组织提供的证据加以证实的。

——摘编自《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决书》


(1)材料一出现的两类史料哪一种更具有说服力?说明你的理由。
(2)材料二中的史料有哪些类型?依据这些史料能得出什么结论?
(3)把材料三作为研究问题的证据,对证明南京大屠杀有何意义?
(4)综合上述史料,说明在史料运用时要坚持哪些原则。
4 . 抗战期间,日本在青岛各级各类学校开设日语课,逼令学生在生活、学习中使用日语且组织名目繁多的日语雄辩会、日语作文比赛等活动。与此同时,他们极力压缩汉语和中国历史、地理学科的课时,其他中小学课程也经常被日语课挤占。材料表明日本意在
A.消除中日隔阂B.实行文化殖民C.促进文化交流D.推行社会教育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有关日军入侵中国南京,日军一士兵战地日记写道:“12月17日下午5时,前去执行枪杀一万三千名敌军俘虏的任务。两天时间,山田部队枪杀了近两万人。好像所有部队都把俘虏枪杀了。”而《东京日日新闻》报道:“在南京攻城中,敌人遗弃的尸体数量不下八九万,俘虏数千。”报道的标题是《烛照青史,南京入城仪式》《战绩显赫的各部队,肃然整列,松井大将威风堂堂阅兵》等。对材料解读最正确的是(   
A.《东京日日新闻》带有政治色彩B.都真实记述了日军屠杀中国情况
C.日军士兵战地日记不具有真实性D.可以互证日军屠杀中国大量战俘
6 . 20世纪30年代以前,大连港以进口砂糖、面粉、纤维制品等物资为主,出口豆制品、煤炭、生铁等物资。从30年代中后期开始,五金机械类(包括石油)等生产器材的进口急剧上升,针对英美等国的物资出口出现明显萎缩。其主要原因是
A.英美等国奉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B.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C.东北成为日本战争物资供给基地D.洋货受到东北传统农业经济抵制
2021-05-22更新 | 1089次组卷 | 15卷引用:四川省天府名校2021届高三5月诊断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7 . 下表为日伪时期上海配给物资的变化表。据此推知,日伪实行配给制意在
每月人均1942年(7到12月)1943年1944年1945年8月之前
食米不到0.5斗不到0.4460.304斗0.019斗
面粉4.094.125斤2.54斤0.75斤
杂粮——0.19斤0.33斤0.125斤
肥料——4两4.63斤0.625斤
肥皂——1小块0.407块0.25块

A.与国民政府争夺市场B.掠夺敌后根据地财富
C.阻止民族工业的内迁D.转嫁侵华战争的负担
8 . 1931年制造九一八事变后,日本迅速占据整个东北。1932年3月,进而扶植清废帝溥仪做傀儡,在吉林长春建立满洲国,其建国纲领是:“顺天安民、五族协和、王道乐土、国际友好。”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
A.分裂中国激化中国内部社会矛盾B.欺骗世界赢得西方国家认可
C.以华制华巩固对东北的殖民统治D.扶植满清推动东北经济发展
2021-05-03更新 | 252次组卷 | 4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21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9 . 德国人拉贝在1937年12月14日的日记中写道:“开车经过市区,我们才晓得破坏的巨大程度。车子每经一二百米就会压过尸首,那些都是平民的尸首。我检查过,子弹是从后面射进去的,很可能是老百姓在逃跑时从后面被打死的。”日记可以直接证实日军
A.在重庆大轰炸的暴行B.在南京大屠杀的暴行
C.实行疯狂“扫荡”的暴行D.731部队灭绝人性的暴行
10 . 据统计,日本在沦陷区成立的伪中央储备银行发行的“中储券”,1941年年初的发行量为1370万元,到1945年日本投降时发行量增至初发时的43万倍。“中储券”的面值也一再扩大,致使物价上涨了12700多倍。这一现象折射了
A.中国人民拒绝使用“中储券”B.日本大肆掠夺中国的财富
C.社会环境混乱造成货币贬值D.日本向中国转嫁经济困难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