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1948年 8月,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已经控制东北,7%的土地和 86%的人口,正规军和民 兵共有100万人。国民党军队共 55万人,但被分割包围在沈阳、长春、锦州三个互不相连的地区内,沈阳、长春通向山海关内的陆上交通被切断,补给全靠空运。这反映了(       
A.全国战略决战时机已成熟B.东北地区具备决战条件
C.国民政府忽视东北的地位D.东北地区群众基础良好
2 . 1949年1月22日,各民主党派和著名民主人士55人联合发表《我们对时局的意见》,郑重声明:“在人民解放战争进行中,愿在中共领导下献其绵薄,共策进行,以期中国人民民主革命之快速成功,独立、自由、和平、幸福的新中国早日实现。”这反映了(     
A.全国人民对国民党的斗争达到空前统一B.国内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时机已成熟
C.新解放区的人民迫切需要进行土地改革D.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已初步形成
3 . 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以“不当李自成”为主题,在党内立了六条规矩:不祝寿,不送礼,不敬酒,不鼓掌,不准用党的领导人名字作地名,不要把中央领导同志与马恩列斯并列。这六条规矩(     
A.展现了中国命运的光明前景B.彰显了党内团结的重要意义
C.体现了革命胜利前夕的警醒D.确立了独立自主的施政方针
4 . 1946年6月,东北解放区政府完成了将日伪土地分配给农民的工作,嫩江省仅镇东、白城子两县就分配日伪土地20万亩;黑龙江方正县分配日伪土地6万亩;东兴县分配日伪土地千余垧(一垧15亩);宁安县分配日伪土地6.7万余垧;吉林省磐石县分配日伪土地15万余垧。这一运动(     
A.解决了东北贫农的无地问题B.有力支持了敌后战场的抗日
C.顺应了战略反攻形势的需要D.壮大了土地改革的群众基础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44年年初,国统区的米价较1936年上涨约400倍,“工不如商,商不如囤”的风气日益弥漫。受此影响,当时的国家金融机关不但直接投资商业组织,还自设商号、公司,以囤积为事。这些现象反映了(     
A.国民政府统筹物资应对持久抗战B.抗战期间国民经济日益萎缩
C.解放战争时期民族资本步履维艰D.通货膨胀助推官僚资本扩张
6 . 1947年,歌曲《山那边哟好地方》在解放区传唱:“山那边哟好地方,一片稻田黄又黄,大家唱歌来耕地哟,万担谷子难满仓……穷人富人都一样,你要吃饭得做工哟,没人给你做牛羊。”这反映了(       
A.解放区土改提高了农民积极性B.农民成为解放战争的领导力量
C.共产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D.歌曲成为政治宣传的全新途径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在中国,为民主主义奋斗的时间还是长期的”,“要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来,那只是完全的空想”。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再次重申,向社会主义过渡将是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这些论断(     
A.意在说明民主革命的艰巨性B.开始认识到中国革命的特殊性
C.吸取了十月革命的成功经验D.强调了发展新民主主义的必要性
8 . 毛泽东在某次中共中央会议上作题为《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提出“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这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这次会议最有可能发生在(     
A.抗日战争时期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D.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9 . 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村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是因为中国人民解放军(     
A.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B.实现了挺进中原的计划
C.取得了战略性大决战的胜利
D.攻克了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
2022-07-03更新 | 124次组卷 | 58卷引用: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到达重庆当晚就收到一封由多人签名的致敬信。信中说:“您毅然来渝,使我们过去所听到的对中国共产党的一切污蔑完全粉碎了,这证明中国共产党为和平、团结与民主而奋斗的诚意和决心”。据此可知,毛泽东赴重庆谈判
A.得到了各民主党派广泛支持B.有利于增强中国共产党的实力
C.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诚意与决心D.顺应了民众追求和平民主的呼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