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0 道试题
1 . 第三条道路的领导人认为,抗战胜利后,当时的形势是国民党不能用武力消灭共产党,共党也不能用武力推翻国民党。
2021-03-10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近代史判断题专项训练(236道)
2 . 1945年国共双方在重庆进行谈判,双方签署了《和平建国纲领》,确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
2021-03-10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近代史判断题专项训练(236道)
3 .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偕周恩来、叶挺赴重庆与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
2021-03-10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中国近代史判断题练习
4 . 据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张治中回忆录中记载,“8月15日,日军宣布无条件投降。消息传到重庆,全市为之轰动,大家都在热烈地庆祝胜利,但是我却一个人闷在家里。”张治中郁郁不乐,主要是因为
A.国内问题危机四伏B.国民党主力被基本消灭
C.国民党丧失军心、民心D.中日战争即将再次打响
5 . 下表呈现了国民党实施“训政”到实施“宪政”的基本历程。由此可知( )
时间历程
1928年8月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上,蒋介石宣称:“开始去做训政的工作”
1932年12月国民党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召开国民大会,议定宪法,准备“实施宪政”的决议
1936年5月国民政府公布《中华民国宪法草案》,表示要结束训政,实施宪政
抗战期间蒋介石提出:“一面抗战,一面建国”,抗战胜利之日,即为建国完成之时”
1948年3月国民党召开“行宪国大”,蒋介石宣称“宪政开始”

A.“训政”更符合中国现实B.“宪政”实施条件尚不成熟
C.国民党坚持一党专政D.政治民主化取得阶段性成果
6 . 1945年,毛泽东应邀到重庆后,蒋介石在日记中称毛泽东赴渝谈判“实上帝所赐”。同时,他又指使御用媒体“一律采用中央通讯社的新闻稿”“不要替共产党造声势”。这主要是由于
A.共产党已占据舆论上风B.蒋介石做了两手准备
C.国共两党关系日趋紧张D.国民党力图拖延谈判
7 . 1945年,《大公报》报道毛泽东到重庆时称:“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都知道,这是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幸福的喜讯。”这反映了“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期盼
A.革命军队挥师北伐,消灭三派军阀势力
B.国共两党消除隔阂,携手合作共同抗日
C.国共双方和平协商,以共同创建新中国
D.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推翻国民党的统治
8 .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关系的演变影响着中国的命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企图继续维持其一党执政的统治地位,排斥中共的政治参与,力图遏制中共的发展;中共提出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实现国家统一,建设独立、自由、富强的国家。抗战胜利之初的国内外环境、民众对和平的渴望、美苏两强对中国政治的态度,有利于和平而不利于战争。两党关系并未骤然破裂,经过重庆谈判、停战谈判、政治总协商会议,国共两党关系一度有所缓和,国内和平局面也得以暂时维持。

——摘编自汪朝光《中国近代通史:中国命运的决战(1945-1949)》

材料二   淮海战役大兵团决战需要大量兵员,解放军兵源来自百姓。解放区民众经过土改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土地。他们从心底明白共产党代表他们的利益。参加人民军队,打倒国民党蒋介石,就是保卫土地,保卫家园,保卫家人。所以,一经党宣传动员,特别是形势和阶级教育后,农民阶级觉悟普遍提高,他们提出参军参战人人有责的口号,义无反顾地参军入伍,保田卫家,投入决战。

——摘编自汪勇《党的群众路线与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的历史与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战胜利后国共关系发展的趋势和国共双方的政治选择。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解放战争期间国共关系破裂的根本原因并分析国共关系破裂的消极影响。
9 . 1945年9月2日,《大公报》发表社评:“目前的团结商谈,必须成功,而绝对不允许其失败。……假使失败了,那不但是抗战胜利与外交成功要打大大的折扣,甚至依然把国家弄得乱七八糟。”文中的“团结商谈”应是(  )
A.重庆谈判B.西安事变C.政协会议D.北平谈判
10 . 1945年8月14日,蒋介石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16日,国民党《中央日报》以大字标题刊出“蒋主席电毛泽东,请克日来渝共商国是”的新闻。接着,蒋介石又连发两封电报,邀请毛泽东赴渝“共定大计”,且言“已准备飞机迎接。”国民党的这些举动,意在
A.顺应人民渴望和平的愿望B.表明国共和谈的决心
C.博取在政治上的有利地位D.揭开全面内战的序幕
2021-02-07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艺术班)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